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从量刑实体规范化的实践看量刑均衡价值的实现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言第11页
第一章 “量刑均衡”释义第11-15页
 第一节 量刑均衡是量刑正义的应有之义第11-12页
 第二节 量刑均衡是罪刑均衡原则的应有之义第12-13页
 第三节 “量刑均衡”的含义第13-15页
  一、量刑幅度的宽细得当体现“动态平衡”第13-14页
  二、对“量的均衡”的理解亦体现“动态平衡”第14-15页
第二章 量刑规范化的借鉴与实践第15-23页
 第一节 量刑规范化的借鉴第15-17页
  一、英美法系代表——美国的量刑规范化第15-16页
  二、大陆法系代表——德国的量刑规范化第16-17页
 第二节 我国量刑规范化的推进过程第17-19页
  一、积极酝酿与初步试点阶段第17-18页
  二、扩大试点与积极总结阶段第18-19页
  三、全面试行量刑规范化阶段第19页
 第三节 福州市两级法院开展量刑规范化工作的实践情况第19-23页
  一、试点阶段情况第19-20页
  二、全面试行阶段情况第20-23页
第三章 量刑实体规范化的内涵及其对量刑均衡价值的影响第23-27页
 第一节 量刑实体规范化的含义和内容第23-24页
 第二节 量刑实体规范化对量刑均衡价值的影响第24-27页
  一、我国关于量刑的规定过于粗放第24-25页
  二、“粗放型”立法与“精细型”司法产生矛盾第25-26页
  三、量刑实体规范化为“精细型”司法提供依据第26页
  四、量刑实体规范化的有限性第26-27页
第四章 量刑实体规范化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第27-35页
 第一节 “量刑基准”理论研究与量刑实体规范化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第27-30页
  一、对“量刑基准”的理论研究与量刑实体规范化实践中出现的“量刑起点”概念第28-29页
  二、对我国狭义“量刑基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中规定的“量刑起点”的概念阐释第29页
  三、关于“量刑基准”的“点或幅度”之争第29-30页
 第二节 存在运用传统量刑方法检验规范量刑方法的实践误区第30-33页
 第三节 《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某些规定不合理第33-35页
  一、重伤害案件的量刑起点设置偏低第33页
  二、某些罪名的量刑起点设置过低第33-34页
  三、累犯的调节结果在轻重不同案件中差异过大第34页
  四、部分常见量刑情节从轻、减轻刑罚幅度过大第34-35页
  五、欠缺对缓刑适用的相关规定第35页
第五章 关于量刑实体规范化的问题对策第35-40页
 第一节 增强“量刑基准”理论研究与量刑实体规范化实践的联系第35-37页
  一、“量刑基准”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在有的国家已经实现第36页
  二、“量刑基准”与“量刑起点”的契合点第36-37页
 第二节 走出运用传统量刑方法检验规范量刑方法的实践误区第37-38页
  一、接纳规范量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以此指导量刑活动第37页
  二、要正确理解“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独任审判员或合议庭可以在10%的幅度内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结果仍然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宣告刑”这一规定第37-38页
  三、要正确理解“试点前后量刑情况没有大起大落”的评价第38页
 第三节 有针对性地完善并改进《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相关规定第38-40页
  一、提高重伤害案件的量刑起点第38-39页
  二、适当提高某些罪名的量刑起点第39页
  三、完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对“累犯”的相关规定第39页
  四、完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对“从犯”、“自首”、“立功”等的相关规定第39页
  五、完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对“缓刑”的相关规定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3-44页
后记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律师刑事辩护豁免问题研究
下一篇:当前职务犯罪案件与牵连案件的侦查管辖若干问题研究--以优化检察机关侦查权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