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迁徙自由的基本理论 | 第11-21页 |
| ·迁徙自由的基本含义 | 第11-14页 |
|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迁徙自由的规定 | 第11-12页 |
| ·境内迁徙自由 | 第12-14页 |
| ·迁徙自由的性质与法律地位 | 第14-17页 |
| ·迁徙自由的性质 | 第14-16页 |
| ·迁徙自由的法律地位 | 第16-17页 |
| ·迁徙自由与法律价值 | 第17-21页 |
| ·迁徙自由与正义 | 第17-18页 |
| ·迁徙自由与效率 | 第18-19页 |
| ·迁徙自由与秩序 | 第19-21页 |
| 第2章 迁徙自由的比较研究 | 第21-32页 |
| ·迁徙自由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21-22页 |
| ·迁徙自由在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 第21页 |
| ·迁徙自由在近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 ·国外对迁徙自由的立法实践及启示 | 第22-27页 |
| ·国外宪法规定迁徙自由的立法实践 | 第22-23页 |
| ·国外迁徙自由的宪法规范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 ·迁徙自由宪法规范的一般规定 | 第23-24页 |
| ·迁徙自由宪法规范的限制性规定 | 第24-25页 |
| ·迁徙自由宪法规范的保护性规定 | 第25页 |
| ·国际法对迁徙自由的保护 | 第25-27页 |
| ·规定迁徙自由的国际法文件 | 第25页 |
| ·国际法规定的关于迁徙自由的内容 | 第25-27页 |
| ·迁徙自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7-32页 |
| ·中国古代户口管理与迁徙自由状况 | 第27-28页 |
| ·中国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迁徙自由状况 | 第28页 |
| ·新中国公民迁徙自由的历史回顾 | 第28-32页 |
| ·肯定迁徙自由时期 | 第28页 |
| ·否定迁徙自由时期 | 第28-30页 |
| ·迁徙自由得到社会默认时期 | 第30-32页 |
| 第3章 我国恢复迁徙自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2-46页 |
| ·我国恢复迁徙自由的障碍性因素 | 第32-35页 |
| ·法学理论障碍 | 第32-33页 |
| ·思想观念障碍 | 第33页 |
| ·救济制度障碍 | 第33-34页 |
| ·社会制度障碍 | 第34-35页 |
| ·我国恢复迁徙自由的必要性 | 第35-39页 |
| ·迁徙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5-36页 |
| ·确认和保障迁徙自由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 第36-37页 |
| ·恢复迁徙自由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 第37-38页 |
| ·恢复迁徙自由有利于保障人权,履行我国的国际义务 | 第38页 |
| ·恢复迁徙自由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 第38-39页 |
| ·我国恢复迁徙自由的可行性 | 第39-43页 |
| ·实现迁徙自由的事实条件 | 第39-40页 |
| ·实现迁徙自由经济条件 | 第40页 |
| ·实现迁徙自由的政治和制度条件 | 第40-41页 |
| ·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改革承载力的增强为迁徙自由彻底实现提供了保证 | 第41-42页 |
| ·确认迁徙自由不会导致难以控制的社会问题 | 第42-43页 |
| ·迁徙自由应遵循的原则 | 第43-46页 |
| ·平等的原则 | 第43-44页 |
| ·自由的原则 | 第44页 |
| ·社会功利原则 | 第44-46页 |
| 第4章 我国迁徙自由制度的建构 | 第46-57页 |
| ·关于确认我国公民迁徙自由的立法建议及法律救济 | 第46-50页 |
| ·将迁徙自由载入宪法 | 第46-47页 |
| ·制定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户籍管理法》 | 第47-48页 |
|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迁徙法》 | 第48页 |
| ·在《民法典》的起草中加入迁徙自由的内容 | 第48-49页 |
| ·地方性法规加以实际落实 | 第49页 |
| ·迁徙自由的法律救济 | 第49-50页 |
| ·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 | 第50-57页 |
| ·要以保护公民的迁徙自由为原则,促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50-52页 |
| ·建立和完善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 第52-53页 |
| ·创建平等、自由、竞争的就业制度 | 第53-54页 |
| ·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 | 第54页 |
| ·赋予达到一定居住时间的外来人口应有的政治权利 | 第54-55页 |
| ·在农村积极的推动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 | 第55-57页 |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