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 第20-2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5-56页 |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当前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 | 第27-40页 |
一、制度计量分析 | 第28-32页 |
二、模型化制度及其变迁 | 第32-39页 |
三、评述 | 第39-40页 |
第三节 Acemoglu的分析框架:政治过程、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政治经济学 | 第40-46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41-42页 |
二、基本内容 | 第42-46页 |
第四节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 | 第46-56页 |
一、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第46-49页 |
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的土地制度及其变迁 | 第49-52页 |
三、以长期视角对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迁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四、评述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理论比较分析 | 第56-82页 |
第一节 对已有制度变迁理论的分类梳理 | 第56-59页 |
第二节 Acemoglu和马克思、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59-72页 |
一、基本理论前提的比较 | 第59-61页 |
二、方法论上的比较 | 第61-62页 |
三、基本假设的比较 | 第62-63页 |
四、具体制度变迁内容的比较 | 第63-72页 |
第三节 Acemoglu制度变迁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 第72-76页 |
一、Acemoglu制度变迁理论的优点 | 第72-74页 |
二、Acemoglu制度变迁理论的不足 | 第74-76页 |
第四节 Acemoglu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问题的适用性检验 | 第76-77页 |
第五节 本文的观点 | 第77-82页 |
一、社会冲突观 | 第77页 |
二、对政治过程的经济分析 | 第77-82页 |
第四章 中国大陆1949-1978年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模型化分析——无效率制度的形成及粘性 | 第82-106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82-83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评述 | 第83-85页 |
第三节 中国大陆1949-1978年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一个描述 | 第85-92页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87-88页 |
二、法定政治权力的变动 | 第88页 |
三、实际政治权力的变动 | 第88-90页 |
四、经济政策的变动 | 第90-92页 |
第四节 模型 | 第92-104页 |
一、无效率经济政策 | 第95-97页 |
二、无效率经济制度 | 第97-100页 |
三、政治失灵及无效率经济制度的粘性 | 第100-101页 |
四、无效率经济制度及其粘性、政治失灵的根源:政治权力分析 | 第101-104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再分析——政治过程作用下的有效制度变迁 | 第106-12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06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评述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一个描述 | 第108-112页 |
一、新、旧土地产权制度 | 第108-109页 |
二、农村干部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109-110页 |
三、1978年前后环境因素的变化 | 第110-111页 |
四、地方政策合成的中央政策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模型 | 第112-122页 |
一、制度创新的发生、中止和地方性政策的变动 | 第114-117页 |
二、制度创新发生、中止和政策变动的条件 | 第117-119页 |
三、制度变迁发生的条件和新制度的形成及效率 | 第119-122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4-127页 |
附录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2-14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