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反硝化除磷工艺与微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44页
   ·课题背景第17-18页
   ·课题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研究现状第19-27页
     ·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发展第19-23页
     ·除磷脱氮工艺的改进第23-27页
   ·生物除磷机理的研究现状第27-34页
     ·生物除磷过程中的化学转化特征第27-29页
     ·生物除磷系统中的生物化学特征第29-32页
     ·聚合磷酸盐在除磷过程中的作用第32-33页
     ·PHA在除磷过程中的作用第33-34页
   ·除磷系统中的微生物学研究第34-39页
     ·传统生物分离技术第34-35页
     ·化学标记法在除磷微生物研究方面的应用第35-36页
     ·分子微生物学研究第36-38页
     ·聚磷菌中可能的菌种第38-39页
   ·生物除磷的数学模型第39-40页
   ·反硝化除磷脱氮理论的提出第40-41页
   ·生物除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41-43页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3-44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4-56页
   ·连续流双污泥系统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第44-51页
     ·连续流双污泥系统流程及装置第44-46页
     ·试验用水与种泥来源第46页
     ·测试方法第46-47页
     ·系统的启动及污泥的培养第47-51页
   ·厌氧-缺氧SBR静态烧杯试验第51-52页
     ·试验装置第51-52页
     ·试验用水与种泥来源第52页
     ·分析检测方法第52页
   ·微生物试验第52-54页
     ·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分离鉴定方法第53页
     ·各纯菌种的反硝化和吸磷试验第53-54页
   ·其他试验第54-56页
     ·染色试验第54页
     ·PHA的定量测定第54-55页
     ·聚磷污泥中磷含量的测定第55-56页
第3章 双污泥系统运行结果与影响因素研究第56-80页
   ·系统运行结果第56-67页
     ·微生物培养驯化结果第56-61页
     ·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第61-63页
     ·氨氮的去除效果第63-64页
     ·系统中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第64-65页
     ·总氮的去除效果第65-66页
     ·总磷的去除效果第66-67页
   ·双污泥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第67-78页
     ·不同进水C/N对系统的影响第67-69页
     ·BFR对出水的影响第69-70页
     ·不同PAHRT对出水总磷的影响第70-71页
     ·污泥龄对除磷的影响第71-76页
     ·温度对系统的影响第76-77页
     ·碱度对硝化效果的影响第77页
     ·ORP与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的关系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反硝化除磷影响因素研究第80-94页
   ·不同系统活性污泥吸磷特性研究第80-83页
     ·试验步骤第80-81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81-83页
   ·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因素研究第83-93页
     ·不同碳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第83-85页
     ·好氧吸磷与缺氧吸磷比较第85-86页
     ·不同硝酸氮浓度对反硝化吸磷的影响第86页
     ·不同亚硝酸氮浓度对反硝化吸磷的影响第86-89页
     ·不同电子受体吸磷试验第89-90页
     ·不同污泥浓度的反硝化吸磷效果第90-91页
     ·不同温度对反硝化吸磷的影响第91-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5章 双污泥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微生物学研究第94-105页
   ·菌种分离鉴定试验结果第94-98页
     ·反硝化菌分离鉴定结果第94-96页
     ·聚磷菌分离鉴定结果第96-98页
   ·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纯菌种的吸磷试验结果第98-103页
     ·反硝化菌的吸磷试验第98-99页
     ·聚磷菌的吸磷试验第99-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6章 反硝化除磷动力学研究第105-114页
   ·反硝化除磷化学计量关系第105-107页
     ·厌氧放磷化学计量关系第105-106页
     ·反硝化吸磷化学计量学第106-107页
   ·双污泥系统厌氧-缺氧除磷动力学第107-113页
     ·物料平衡方程第107-108页
     ·厌氧池COD的去除动力学第108-109页
     ·厌氧池聚磷污泥的放磷动力学第109-111页
     ·缺氧池聚磷污泥的吸磷动力学第111-112页
     ·反硝化动力学模式第112-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结论第114-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9-140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第140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第140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个人简历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ATB1介导的MAR元件相互作用参与人β-globin基因簇活性染色质结构的建立
下一篇:制造企业质量文化评价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