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 论 | 第1-19页 |
| 1.1 扭振分析与监测的意义 | 第8-10页 |
| 1.2 扭振理论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 1.2.1 电力系统动态分析用的发电机数学模型 | 第10页 |
| 1.2.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模型及其算法 | 第10-11页 |
| 1.2.3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扭振疲劳分析 | 第11-14页 |
| 1.3 扭振监测方法与仪器概述 | 第14-17页 |
| 1.3.1 扭振测量方法 | 第14-15页 |
| 1.3.2 扭振监测装置 | 第15-17页 |
| 1.4 扭振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本论文的工作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基于四端网络法的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特性研究 | 第19-37页 |
| 2.1 四端网络法的理论推导 | 第19-25页 |
| 2.1.1 扭振系统的四端网络模型 | 第19-23页 |
| 2.1.2 扭振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23-25页 |
| 2.2 四端网络法的实例仿真 | 第25-29页 |
| 2.2.1 仿真软件包的开发 | 第26-27页 |
| 2.2.2 实例仿真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 2.3 计及阻尼时轴系扭振的四端网络模型 | 第29-33页 |
| 2.4 附加惯量对轴系特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机电网主要元件数学模型 | 第37-60页 |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 3.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数学模型 | 第38-41页 |
| 3.3 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 第41-44页 |
| 3.4 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模型 | 第44-57页 |
| 3.5 机—网接口数学模型 | 第57-5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扭振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及远程诊断的实现 | 第60-85页 |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1-65页 |
| 4.2.1 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 第61-63页 |
| 4.2.2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第63-64页 |
| 4.2.3 系统总体结构 | 第64-65页 |
| 4.3 本地监测诊断子系统 | 第65-73页 |
| 4.3.1 本地监测诊断子系统局域网设计 | 第65-70页 |
| 4.3.2 系统功能分析 | 第70-73页 |
| 4.4 数据通信网络系统 | 第73-78页 |
| 4.4.1 数据网络通信实现 | 第73-75页 |
| 4.4.2 本地监测诊断子系统和远程诊断中心的互连 | 第75-78页 |
| 4.5 远程诊断中心 | 第78-83页 |
| 4.5.1 系统功能实现 | 第78-80页 |
| 4.5.2 系统实现的几个关键技术 | 第80-8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5-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致 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