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论建立我国的取得时效制度

第一章 概况第1-15页
 一、 历史渊源第9-11页
 二、 西方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第11-13页
  (一) 大陆法系取得时效制度第12-13页
   1 、统一立法例第12页
   2 、分立立法例第12-13页
  (二) 英美法系取得时效制度第13页
 三、 我国取得时效制度概况第13-15页
第二章 、我国应当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第15-23页
 一、 各国立法采纳取得时效制度的主要理由第15-16页
 二、 我国台湾学者的观点第16-17页
 三、 我国大陆学者的观点第17-18页
 四、 自己的观点第18-23页
  1 、消灭时效制度不能代替取得时效制度第19-21页
  2 、善意取得制度不能代替取得时效制度第21-23页
第三章 、取得时效制度的适用第23-43页
 一、 适用主体第24-28页
  (一) 自然人权利能力影响取得时效的适用第25页
  (二)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影响取得时效的适用第25-26页
  (三) 共有人作为取得时效适用主体问题第26-28页
 二、 主观要件第28-32页
  (一) 以所有或行使某种财产权的意思进行占有第29-30页
  (二) 善意不是取得时效制度的主观构成要件第30-32页
 三、 客观要件第32-38页
  1 、和平、公然地进行占有或者行使一定权利的事实状态第32-36页
  2 、持续经过法定期限第36-38页
 四、 适用客体第38-43页
  (一) 一般规定第39页
  (二) 非融通物不能成为取得时效制度的客体第39-41页
  (三) 不动产作为取得时效客体的特殊性第41-43页
   1 、立法例第41页
   2 、已登记的不动产可适用取得时效制度第41-43页
 五、 举证责任第43页
第四章 、取得时效的效力第43-48页
 一、 概述第43-46页
  (一) 取得时效的性质第44页
  (二) 取得时效的溯及力第44-45页
  (三) 抗辩力(对抗力)第45页
  (四) 取得时效的援用第45-46页
 二、 取得权利的具体范围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病例分型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不定期航运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小航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