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2动车组头车车体结构强度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2 有限元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2-14页 |
·概述 | 第12页 |
·有限元法基本方法 | 第12-14页 |
·薄壳单元分析 | 第14-15页 |
·薄壳单元概念 | 第14-15页 |
·薄壳理论基本假设 | 第15页 |
·四节点矩形板单元分析 | 第15-16页 |
3 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6-27页 |
·动车组头车车体结构简介 | 第16-20页 |
·双壳结构及特点 | 第16-17页 |
·车体结构组成 | 第17-20页 |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简化原则 | 第20-21页 |
·结构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6页 |
·网格划分原则 | 第22-25页 |
·单元的选择 | 第25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基于三维模型车体结构强度分析 | 第27-46页 |
·工况的确定 | 第27-31页 |
·工况的选择 | 第27-28页 |
·载荷的确定 | 第28-31页 |
·评估标准 | 第31-33页 |
·材料特性及许用应力 | 第31-32页 |
·强度评估方法 | 第32-33页 |
·各工况的计算结果 | 第33-41页 |
·位移计算结果 | 第33-36页 |
·应力计算结果 | 第36-41页 |
·关键部位局部应力分析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模态计算分析 | 第46-51页 |
·结构模态分析问题概述 | 第46页 |
·结构模态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6-48页 |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46-47页 |
·模态的提取方法 | 第47-48页 |
·刚度评估方法 | 第48页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48-50页 |
·结构相当弯曲刚度计算结果 | 第48-49页 |
·一阶弯曲固有频率计算 | 第49页 |
·车体结构固有模态计算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车体载荷识别 | 第51-68页 |
·实测信号处理 | 第51-55页 |
·实测信号零漂处理 | 第51-52页 |
·信号数字滤波处理 | 第52页 |
·应力时间历程峰谷值挑选 | 第52-53页 |
·应力时间历程小波处理 | 第53页 |
·应力时间历程雨流计数法 | 第53页 |
·载荷谱的编制 | 第53-55页 |
·载荷识别概述 | 第55-56页 |
·载荷识别的意义 | 第55页 |
·载荷识别的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条件 | 第56页 |
·垂向动荷系数识别 | 第56-60页 |
·垂向动荷系数概述 | 第56-57页 |
·试验测点布置 | 第57-58页 |
·测点的选择 | 第58-59页 |
·动应力信号处理 | 第59页 |
·垂向动荷系数计算 | 第59-60页 |
·车钩力载荷识别 | 第60-64页 |
·所选用的试验测点位置 | 第60-61页 |
·车钩力载荷识别 | 第61-64页 |
·抗蛇形减振器载荷识别 | 第64-67页 |
·所选用的试验测点位置 | 第64页 |
·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 | 第64-65页 |
·抗蛇行减振器载荷识别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开展的工作与结论 | 第68页 |
·存在的缺陷及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