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电缆火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 ·电缆的火灾危害 | 第13-14页 |
| ·聚氯乙烯电线电缆 | 第14-17页 |
| ·电线电缆对火行为测试标准 | 第17-18页 |
| ·电线电缆火灾特性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研究目标和思路 | 第23-24页 |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 第2章 聚氯乙烯电缆燃烧的基本理论 | 第30-42页 |
| ·聚氯乙烯的结构 | 第30-32页 |
| ·聚氯乙烯的物理性能 | 第32页 |
| ·聚氯乙烯的热性能 | 第32-36页 |
| ·热转变温度 | 第32-33页 |
| ·热稳定性 | 第33-36页 |
|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第3章 聚氯乙烯电缆料热解特性研究 | 第42-63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 ·实验仪器及工作原理 | 第42-43页 |
| ·实验条件 | 第43-44页 |
| ·热重分析及差热分析 | 第44-51页 |
| ·热解过程 | 第44-47页 |
| ·气氛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51-58页 |
| ·等温动力学方法 | 第52-55页 |
| ·非等温动力学方法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第4章 聚氯乙烯电缆点燃性能研究 | 第63-85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实验部分 | 第63-66页 |
| ·模型建立 | 第66-70页 |
| ·物理模型描述 | 第66页 |
| ·数学模型 | 第66-67页 |
| ·模型求解及验证 | 第67-70页 |
| ·电缆点燃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70-73页 |
| ·护套层厚度对电缆点燃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 ·线芯层厚度对电缆点燃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热辐射强度对电缆点燃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 ·电缆表面温度的积分方法推导 | 第73-80页 |
| ·模型建立 | 第73-74页 |
| ·各区域温度场的积分推导 | 第74-79页 |
| ·积分模型预测电缆的点燃时间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第5章 聚氯乙烯电缆燃烧特性研究 | 第85-104页 |
| ·引言 | 第85页 |
| ·实验部分 | 第85-89页 |
| ·实验仪器及工作原理 | 第85-89页 |
| ·实验方案及样品 | 第8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99页 |
| ·热释放分析 | 第89-92页 |
| ·质量损失分析 | 第92-94页 |
| ·有效燃烧热 | 第94-96页 |
| ·烟气释放分析 | 第96-98页 |
| ·CO/CO_2分析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 第6章 全尺寸成束电缆火灾特性实验台 | 第104-116页 |
| ·引言 | 第104页 |
| ·设计思路 | 第104-105页 |
| ·实验装置 | 第105-111页 |
| ·电缆燃烧室 | 第105-107页 |
| ·大型量热计 | 第107-108页 |
|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 第108-111页 |
| ·实验原理 | 第111-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 第7章 成束聚氯乙烯电缆火蔓延特性研究 | 第116-139页 |
| ·引言 | 第116页 |
| ·实验部分 | 第116-118页 |
| ·实验方案 | 第116-117页 |
| ·实验标定 | 第117-118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8-135页 |
| ·PVC电缆的火蔓延过程 | 第118-119页 |
| ·PVC电缆火蔓延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9-129页 |
| ·PVC电缆火蔓延不同阶段的火灾特性参数 | 第129-131页 |
| ·PVC电缆维持向上火蔓延的临界判据 | 第131-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5-138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38-139页 |
|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39-143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9-141页 |
|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141页 |
| ·工作展望 | 第141-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