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构成 | 第12-13页 |
2 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概述 | 第13-20页 |
·小流域概念 | 第13页 |
·国外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欧洲 | 第13页 |
·美国 | 第13-14页 |
·日本 | 第14-15页 |
·澳大利亚 | 第15页 |
·国内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初步发展阶段(20 世纪40-70 年代) | 第15-16页 |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阶段(1980-1990 年) | 第16页 |
·以预防为主,依法综合治理小流域阶段(1991-2003 年) | 第16-17页 |
·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新阶段(2004 年至今) | 第17页 |
·北京市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4 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和建设体系 | 第22-27页 |
·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 | 第22-23页 |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体系 | 第23-27页 |
·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内容 | 第23-24页 |
·三道防线划分原则 | 第23页 |
·三道防线概念与划分内容 | 第23-24页 |
·生态清洁小流域各功能区特点 | 第24-25页 |
·生态修复区特点 | 第24-25页 |
·生态治理区特点 | 第25页 |
·生态保护区特点 | 第25页 |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 | 第25-27页 |
·生态修复区措施布局 | 第25页 |
·生态治理区措施布局 | 第25-26页 |
·生态保护区措施布局 | 第26-27页 |
5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 | 第27-52页 |
·生态修复区治理措施 | 第29页 |
·封禁及封禁标牌 | 第29页 |
·护栏 | 第29页 |
·生态治理区治理措施 | 第29-47页 |
·梯田 | 第29-31页 |
·梯田类型选择 | 第29-30页 |
·梯田断面设计 | 第30-31页 |
·树盘 | 第31页 |
·水土保持林 | 第31-32页 |
·树种选择 | 第31页 |
·造林密度的确定 | 第31-32页 |
·集水整地工程 | 第32页 |
·水土保持种草 | 第32-33页 |
·草种选择 | 第32页 |
·种草方式 | 第32-33页 |
·土地整治 | 第33页 |
·节水灌溉 | 第33-34页 |
·喷灌 | 第33-34页 |
·微灌 | 第34页 |
·谷坊 | 第34-35页 |
·谷坊断面设计 | 第35页 |
·谷坊间距设计 | 第35页 |
·拦沙坝 | 第35-36页 |
·挡土墙 | 第36页 |
·护坡 | 第36-37页 |
·生态护坡机理 | 第37页 |
·生态护坡技术 | 第37页 |
·村庄排洪沟(渠) | 第37-39页 |
·洪峰流量 | 第38页 |
·横断面设计 | 第38页 |
·纵断面设计 | 第38-39页 |
·村庄美化 | 第39页 |
·生活垃圾处置 | 第39-40页 |
·污水处理 | 第40-47页 |
·京郊山区小流域污水特点及处理标准 | 第40-41页 |
·京郊山区小流域污水处理方式 | 第41-43页 |
·京郊山区小流域污水处理技术 | 第43-47页 |
·农路 | 第47页 |
·生态保护区治理措施 | 第47-51页 |
·护村坝 | 第47页 |
·河(库)滨带治理 | 第47-50页 |
·河(库)滨带植被恢复 | 第47-48页 |
·生态护岸 | 第48-50页 |
·湿地恢复 | 第50-51页 |
·湿地水环境恢复 | 第50页 |
·湿地植被恢复 | 第50-51页 |
·沟道清理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6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实践——以石景山区五里坨小流域为例 | 第52-72页 |
·小流域基本情况 | 第52-54页 |
·小流域定位 | 第52页 |
·地理位置 | 第52页 |
·生态功能 | 第52页 |
·自然地理情况 | 第52-53页 |
·地形地貌 | 第52页 |
·气候特征 | 第52页 |
·水资源 | 第52-53页 |
·土地资源 | 第53页 |
·植被 | 第53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53页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53-54页 |
·小流域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污水 | 第54页 |
·垃圾 | 第54页 |
·厕所 | 第54页 |
·沟道 | 第54-55页 |
·环境 | 第55页 |
·指导思想和治理目标 | 第55页 |
·指导思想 | 第55页 |
·治理目标 | 第55页 |
·功能区划分及措施布局 | 第55-57页 |
·功能区划分 | 第55-56页 |
·生态修复区 | 第55-56页 |
·生态治理区 | 第56页 |
·生态保护区 | 第56页 |
·建设措施布局 | 第56-57页 |
·生态修复区措施布局 | 第56页 |
·生态治理区措施布局 | 第56页 |
·生态保护区措施布局 | 第56-57页 |
·小流域建设措施规模 | 第57页 |
·工程设计 | 第57-69页 |
·生态修复区 | 第57-58页 |
·封禁标牌 | 第57页 |
·拦护措施 | 第57-58页 |
·生态治理区 | 第58-62页 |
·梯田整修 | 第58页 |
·砌筑树盘 | 第58页 |
·土地整治 | 第58页 |
·节水灌溉 | 第58-59页 |
·护坡 | 第59页 |
·村庄美化 | 第59-60页 |
·生活垃圾处置 | 第60页 |
·污水处理 | 第60-62页 |
·农路 | 第62页 |
·生态保护区 | 第62-69页 |
·河滨带治理 | 第62-69页 |
·沟道清理 | 第69页 |
·效益分析 | 第69-70页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69-70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0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图 | 第8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