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导论 | 第17-3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六、研究重点、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 第29-33页 |
第一章 利益: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初始范畴和逻辑起点 | 第33-67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及辨析 | 第33-42页 |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33-36页 |
二、对意识形态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36-42页 |
第二节 利益是意识形态形成的本源性问题 | 第42-53页 |
一、利益及利益关系的概念 | 第42-46页 |
二、利益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奠基石 | 第46-48页 |
三、利益矛盾催生意识形态 | 第48-51页 |
四、利益矛盾的变化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利益功能分析 | 第53-58页 |
一、利益阐释功能 | 第55-56页 |
二、利益综合功能 | 第56页 |
三、利益维护功能 | 第56-57页 |
四、利益协调功能 | 第57-58页 |
五、利益表达功能 | 第58页 |
第四节 利益与意识形态诸形式 | 第58-61页 |
一、利益与政治、法律思想 | 第59-60页 |
二、利益与伦理、道德、艺术 | 第60页 |
三、利益与哲学、宗教 | 第60-61页 |
第五节 利益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 第61-67页 |
一、关于利益对意识形态走向的决定作用 | 第61-64页 |
二、关于意识形态对利益实现的反作用 | 第64-67页 |
第二章 代表人民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目的 | 第67-92页 |
第一节 利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 第67-74页 |
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 第67-70页 |
二、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石 | 第70-72页 |
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 | 第72-74页 |
第二节 代表人民利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 第74-79页 |
一、从利益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 | 第74-77页 |
二、从利益入手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 第77-79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人民利益的机制 | 第79-92页 |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利益目标的层次性 | 第80-83页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利益目标的实现机理 | 第83-89页 |
三、利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模式分析 | 第89-92页 |
第三章 利益发展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92-120页 |
第一节 求解放、求生存的根本利益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第92-98页 |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利益关系背景 | 第93-94页 |
二、毛泽东思想对利益关系状况的把握 | 第94-97页 |
三、毛泽东思想实现人民利益的特点分析 | 第97-98页 |
第二节 “共同富裕”的根本利益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第98-105页 |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利益关系背景 | 第99-101页 |
二、邓小平理论对利益关系状况把握 | 第101-103页 |
三、邓小平理论实现人民利益的特点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第105-111页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利益关系背景 | 第105-107页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利益关系状况的把握 | 第107-109页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人民利益的特点分析 | 第109-111页 |
第四节 和谐、民生的根本利益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第111-120页 |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发展 | 第111-115页 |
二、科学发展观源自新时期人民群众利益发展的需要 | 第115-117页 |
三、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民利益的特点分析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利益缺失与错位:意识形态发展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 | 第120-140页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利益范畴的缺失 | 第120-127页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20-124页 |
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124-126页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成功的利益根源分析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倒退及其根源分析 | 第127-132页 |
一、我国1957 年至1976 年间的意识形态 | 第127-128页 |
二、对20 年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评价 | 第128-129页 |
三、意识形态失误的利益根源分析 | 第129-132页 |
第三节 前苏联意识形态失败的根源分析 | 第132-137页 |
一、对学术界关于前苏联意识形态失败研究的评价 | 第132-133页 |
二、前苏联意识形态失败的利益根源分析 | 第133-137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倒退及失败的启示 | 第137-140页 |
第五章 利益关系变迁: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挑战的主要根源 | 第140-166页 |
第一节 追求利益的意识增强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之间的落差 | 第140-146页 |
一、传统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分析 | 第140-143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益意识的增强 | 第143-144页 |
三、传统意识形态价值取向遇到的挑战 | 第144-146页 |
第二节 利益内容发展与意识形态关注点之间的脱节 | 第146-151页 |
一、传统意识形态关注点分析 | 第147-148页 |
二、新时期利益内容的发展变化 | 第148-151页 |
三、传统意识形态关注点遇到挑战 | 第151页 |
第三节 利益主体复杂化与意识形态包容性之间的差距 | 第151-159页 |
一、传统意识形态的代表性分析 | 第152-154页 |
二、所有制的发展与利益主体的复杂化 | 第154-156页 |
三、传统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遇到挑战 | 第156-159页 |
第四节 利益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与意识形态认同力的下降 | 第159-166页 |
一、对意识形态认同的利益根源分析 | 第159-160页 |
二、利益发展中的问题与意识形态认同力下降分析 | 第160-166页 |
第六章 以利益为基点: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策思考 | 第166-189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内容创新必须以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内容 | 第168-181页 |
一、依据利益观念的变化,强化意识形态的利益引导功能 | 第169-172页 |
二、依据利益主体的变化,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 第172-176页 |
三、依据利益内容的变化,调整意识形态的关注点 | 第176-178页 |
四、依据人类共同利益的增多,吸收借鉴各种文明成果 | 第178-181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方法 | 第181-189页 |
一、把握群众需求变化 | 第181-183页 |
二、关注社会心理动向 | 第183-185页 |
三、规范社会话语模式 | 第185-189页 |
第七章 利益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互动的规律性启示 | 第189-201页 |
一、意识形态终极意义和具体环节都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 第189-193页 |
二、保持意识形态与具体利益之间必要的张力 | 第193-195页 |
三、正确处理利益目的与意识形态手段之间的关系 | 第195-201页 |
结束语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0页 |
后记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