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商鞅韩非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 | 第11-17页 |
·人性好恶,赏罚必用:商鞅韩非有关人性的探讨 | 第11-13页 |
·商鞅的人性论 | 第11页 |
·韩非的人性论 | 第11-13页 |
·仁义之治不可取:商鞅韩非对儒家“仁政”的批判 | 第13-15页 |
·儒法两家有关治国方略的争辩 | 第13-14页 |
·商鞅韩非对儒家仁义之治的批判 | 第14-15页 |
·中君凭法而治:商鞅韩非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 第15-17页 |
·商鞅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 第15页 |
·韩非对儒家圣人之治的批判 | 第15-17页 |
2 法治的内涵——从“缘法而治”到“法”、“势”、“术”相结合 | 第17-28页 |
·商鞅韩非的变法思想 | 第17-19页 |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变换的时代背景 | 第17页 |
·商鞅韩非的变法主张 | 第17-19页 |
·商鞅重“法”,主张“缘法而治” | 第19-21页 |
·“法”、“势”、“术”的语义解读 | 第19页 |
·“缘法而治” | 第19-21页 |
·“壹赏、壹刑、壹教”相结合 | 第21页 |
·韩非主张“法”、“势”、“术”相结合 | 第21-24页 |
·以“法”为本 | 第22页 |
·抱法处“势” | 第22-23页 |
·以“术”佐法 | 第23-24页 |
·商鞅韩非的刑赏观 | 第24-28页 |
·商鞅主张“刑无等级”与“重刑轻赏” | 第24-26页 |
·韩非主张“刑赏二柄”与“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 第26-28页 |
3 商鞅韩非个体因素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 | 第28-37页 |
·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 | 第28-29页 |
·商鞅所处的时代——战国中期 | 第28-29页 |
·韩非所处的时代——战国末期 | 第29页 |
·不同的个人经历及性格对二人法治思想的影响 | 第29-32页 |
·商鞅韩非不同的人生经历 | 第29-30页 |
·商鞅韩非不同的性格——商鞅“冷峻、善心计”的政治实干家,韩非“不善心计”的政治理论家 | 第30-32页 |
·李悝、荀子对商鞅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 | 第32-33页 |
·李悝对商鞅法治思想的影响 | 第32页 |
·荀子对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 | 第32-33页 |
·商鞅韩非不同的君臣观 | 第33-37页 |
·商鞅主张“权制独断于君”前提下的“君臣共操” | 第34-35页 |
·韩非主张“人主独擅” | 第35-37页 |
4 结语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