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缩略词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盐芥耐盐机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盐芥中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 ·盐生植物盐芥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盐芥——新型抗盐研究模式植物 | 第13页 |
| ·盐芥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3-15页 |
| ·植物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过氧化物酶的分类 | 第15-16页 |
| ·植物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 第16-17页 |
| ·植物过氧化物酶的结构 | 第17页 |
| ·植物过氧化物酶的功能 | 第17-18页 |
| ·植物过氧化物酶基因的研究 | 第18-20页 |
| ·基因全长克隆的策略及RACE技术 | 第20-23页 |
| ·基因全长克隆的策略 | 第20-21页 |
| ·RACE技术简介 | 第21-22页 |
| ·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RACE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ThPER42和ThPER32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3-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 ·植物材料、E.coli菌株和感受态 | 第23页 |
| ·质粒载体及涉及序列 | 第23-25页 |
| ·工具酶、分子量标准及主要试剂盒 | 第25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网址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 ·植物材料处理方法 | 第26页 |
| ·Trizol法提取总RNA | 第26-27页 |
| ·总RNA质量及浓度测定 | 第27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7页 |
| ·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7-28页 |
| ·SMART~(TM)-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 | 第28-30页 |
| ·PCR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 第30-31页 |
| ·连接反应 | 第31页 |
| ·超级感受态菌的制备 | 第31-32页 |
| ·大肠杆菌转化及蓝白斑筛选方法 | 第32页 |
| ·反应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2页 |
| ·DNA序列测定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 ·RNA质量检测 | 第33页 |
| ·cDNA一链鉴定 | 第33-34页 |
| ·ThPER42基因全长的获取及序列分析 | 第34-40页 |
| ·ThPER32基因全长的获取及序列分析 | 第40-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ThPER42和ThPER32属于ClassⅢ过氧化物酶成员 | 第46-47页 |
| ·盐芥cDNA的克隆 | 第47-48页 |
| 第四章、ThPER42和ThPER32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48-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 ·植物材料处理方法 | 第49页 |
| ·Trizol法提取总RNA及质量、浓度测定 | 第49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9页 |
| ·指数扩增初期的确定及模板量的调整 | 第49-50页 |
| ·ThPER42和ThPER32的PCR扩增 | 第50页 |
| ·反应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 ·RNA质量检测 | 第50-51页 |
| ·指数扩增初期及模板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 ·ThPER42和ThPER32的半定量分析 | 第52-54页 |
| ·讨论及展望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ThPER42和ThPER32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56-6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6-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3页 |
| ·感受态细胞BL21的制备及转化 | 第58页 |
| ·质粒提取 | 第58-59页 |
| ·PCR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 第59页 |
|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ThPER42的构建 | 第59-61页 |
|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ThPER32的构建 | 第61页 |
|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鉴定 | 第61-63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63-67页 |
|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ThPER42的构建 | 第63-65页 |
|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ThPER32的构建 | 第65-67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基本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