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23页 |
(一) 问题研究缘由 | 第10-14页 |
1、教师语码转换在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第10-12页 |
2、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2页 |
3、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 第12-13页 |
4、本人有着研究此问题的优势 | 第13-14页 |
(二) 教师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 | 第14-21页 |
1、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关于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途径 | 第15-17页 |
3、关于教师语码转换类型和功能的研究 | 第17-19页 |
4、关于教师语码转换机制的研究 | 第19-20页 |
5、关于教师语码转换策略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 本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1、本研究的思路 | 第21-22页 |
2、本研究的内容 | 第22页 |
3、本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一、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理论形态 | 第23-31页 |
(一) 教师语码转换的涵义 | 第23页 |
1、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内涵分析 | 第23页 |
(二)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类型 | 第23-25页 |
1、语言内容上 | 第24-25页 |
2、语言结构上 | 第25页 |
(三)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 | 第25-27页 |
1、信息和认知功能 | 第26页 |
2、交际和情感功能 | 第26-27页 |
(四) 教师语码转换的内在机制 | 第27-29页 |
1、语言的变异性 | 第27-28页 |
2、语言的商讨性 | 第28页 |
3、语言的顺应性 | 第28-29页 |
(五) 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外在条件 | 第29-31页 |
1、言语交际者 | 第29页 |
2、言语交际环境 | 第29-30页 |
3、语言现实 | 第30-31页 |
二、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实践状况分析 | 第31-38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31-32页 |
1、课堂录音对象 | 第31页 |
2、实地观察对象 | 第31页 |
3、访谈对象 | 第31页 |
4、问卷调查对象 | 第31-32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32-33页 |
1、课堂录音 | 第32页 |
2、实地观察 | 第32页 |
3、教师访谈/学生问卷 | 第32-33页 |
(三) 调查结果和分析 | 第33-38页 |
1、课堂录音 | 第33页 |
2、实地观察 | 第33-34页 |
3、教师访谈/学生问卷 | 第34-38页 |
三、讨论: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 对“母语”或“目标语”的厚此薄彼 | 第38-39页 |
1、排斥母语负迁移,主张纯目标语输出 | 第38页 |
2、高估母语的教学功能,忽略目的语的输入 | 第38-39页 |
(二) 语码转换无标记性 | 第39页 |
1、语码转换无意识 | 第39页 |
2、语码转换无课程、年级分别 | 第39页 |
(三) 语码转换使用不当 | 第39-41页 |
1、语码转换使用结构不当 | 第40页 |
2、语码转换使用时机不当 | 第40页 |
3、语码转换使用量不当 | 第40-41页 |
四、实现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有效策略 | 第41-45页 |
(一) 目标语优先原则 | 第41页 |
(二) 标记性母语使用原则 | 第41-42页 |
1、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 | 第41-42页 |
2、有课程、年级区别地使用语码转换 | 第42页 |
(三) 适时、适量使用原则 | 第42页 |
1、适时地使用语码转换 | 第42页 |
2、适量地使用语码转换 | 第42页 |
(四) 顺应原则 | 第42-45页 |
1、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 第42-43页 |
2、对教师社会角色的顺应 | 第43页 |
3、对学生语言水平的顺应 | 第43-44页 |
4、对课堂环境动态的顺应 | 第44页 |
5、对教师心理现实的顺应 | 第44页 |
6、对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特殊性的顺应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