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4-29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概述 | 第14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14-17页 |
·营养因素 | 第15-16页 |
·代谢模式 | 第16页 |
·环境因素 | 第16-17页 |
·原核生物Sigma54 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σ~(54) 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 第17-20页 |
·依赖于σ~(54) 的转录调节因子(EBPs) | 第20-24页 |
·受σ54 调控的基因的生理功能 | 第24-27页 |
·立题依据与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立题依据 | 第27-28页 |
·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29-46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4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9-31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31页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31页 |
·溶液与缓冲液 | 第31-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46页 |
·PCR 模板制备 | 第34页 |
·Bt 总DNA 提取 | 第34-35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35-37页 |
·Taq 加“A”碱基反应体系 | 第37页 |
·酶切反应 | 第37-38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8页 |
·DNA 的回收 | 第38页 |
·DNA 片段的连接 | 第38页 |
·大肠杆菌JM110 热激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8-39页 |
·大肠杆菌的热激转化 | 第39页 |
·大肠杆菌SC5110 电击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9页 |
·大肠杆菌的电击转化 | 第39页 |
·Bt 电击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9-40页 |
·Bt 菌株的电击转化 | 第40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40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0-41页 |
·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第41页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1-42页 |
·同源重组突变体的获得 | 第42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42-44页 |
·Bt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4页 |
·SDS-PAGE 电泳 | 第44-45页 |
·活芽胞记数 | 第45页 |
·β-半乳糖苷酶酶活分析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78页 |
·sigL 基因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 第46-48页 |
·sigL 基因插入失活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 | 第48-54页 |
·sigL 基因插入失活片段的构建 | 第48-49页 |
·sigL 基因突变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49-52页 |
·sigL 基因突变体的筛选与验证 | 第52-54页 |
·sigL 基因互补菌株的构建与筛选 | 第54-56页 |
·出发菌株、突变菌株、互补菌株生长性状的比较 | 第56-61页 |
·出发菌株、突变菌株、互补菌株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56-58页 |
·出发菌株、突变菌株、互补菌株晶体蛋白的比较 | 第58-59页 |
·出发菌株、突变菌株、互补菌株芽胞产量的比较 | 第59-60页 |
·不同氮源条件下,出发菌株与突变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60-61页 |
·依赖于σL 的转录调节因子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61-72页 |
·acoR 基因启动子与lacZ 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 第61-64页 |
·Bt104 基因启动子与lacZ 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 第64-66页 |
·bkdR 基因启动子与lacZ 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 第66-68页 |
·levR 基因启动子与lacZ 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 第68-70页 |
·reg 基因启动子与lacZ 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 第70-72页 |
·依赖于σL 的转录调节因子的蛋白结构域分析 | 第72-73页 |
·sigL 基因对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73-78页 |
·gabT 基因启动子与lacZ 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 第74-76页 |
·GABA 培养基中出发菌株与突变菌株生长情况的比较 | 第76-78页 |
4 讨论 | 第78-83页 |
·sigL 基因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生长代谢的重要性 | 第78页 |
·sigL 基因在Bt 中可能调控的代谢途径 | 第78-82页 |
·GABA 代谢途径相关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 第82-83页 |
5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