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快速提插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中医文献研究 | 第9-18页 |
| 1、中风的含义 | 第9页 |
| 2、历代关于中风的论述 | 第9-11页 |
| ·、唐宋以前关于中风的论述 | 第9-10页 |
| ·、唐宋以后关于中风的论述 | 第10-11页 |
| 二、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三、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 | 第12-18页 |
| 1、中药治疗 | 第12页 |
| 2、针刺治疗中风的文献研究 | 第12-18页 |
| ·、针刺的渊源流长 | 第12-13页 |
| ·、针刺治疗中风的概况 | 第13-14页 |
| ·、头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概况 | 第14-15页 |
| ·、关于捻转法和提插法的认识 | 第15-18页 |
|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 第18-27页 |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第18-24页 |
| 1、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 第18-20页 |
|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第18页 |
|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第18-20页 |
| 2、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 | 第20-21页 |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替代学说 | 第21页 |
| ·、脑的可塑性理论 | 第21页 |
| ·、脑的功能重建论 | 第21页 |
| ·、抑制解除的神经再通学说 | 第21页 |
| 3、结合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机理对针刺治疗的研究 | 第21-24页 |
| ·、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21-22页 |
| ·、针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22页 |
| ·、针刺对微循环的影响 | 第22页 |
| ·、针刺对血脂的影响 | 第22-23页 |
| ·、针刺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元的影响 | 第23页 |
| ·、针刺对自由基影响 | 第23-24页 |
| ·、针刺对分子生物学的影响 | 第24页 |
|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 | 第24-27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 第27-44页 |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 1、资料 | 第27页 |
| ·、病例来源 | 第27页 |
|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 2、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3、纳入标准 | 第28页 |
| 4、排除标准 | 第28页 |
| 5、分组 | 第28-29页 |
| 6、治疗方法 | 第29-30页 |
| ·、基础治疗 | 第29页 |
| ·、针刺治疗 | 第29-30页 |
| 7、临床观察指标 | 第30页 |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第30页 |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 | 第30页 |
| ·、临床疗效评定 | 第30页 |
| 8、评价标准 | 第30页 |
| ·、患者的ADL能力评价—Barthel指数 | 第30页 |
| ·、临床疗效评分百分数折算 | 第30页 |
| 9、统计方法 | 第30页 |
| 二、结果 | 第30-32页 |
| 1、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 | 第30-31页 |
| 2、两组治疗前后ADL积分比较 | 第31页 |
| 3、两组治疗后ADL积分比较 | 第31-32页 |
| 4、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 第32页 |
| 5、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2页 |
| 6、两组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32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32-43页 |
| 1、针刺处方选穴及治疗操作依据 | 第33-35页 |
| ·、针刺处方选穴依据 | 第33-34页 |
| ·、针刺治疗操作依据 | 第34-35页 |
| 2、针刺手法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 3、针刺刺激量的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 4、针刺不良反应的分析研究 | 第37-38页 |
| 5、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38-40页 |
|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及疗效的分析研究 | 第38-39页 |
| ·、日常活动能力评价及其在脑梗死的应用 | 第39-40页 |
| 6、脑梗死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差别 | 第40-41页 |
| 7、针刺在现阶段的不足 | 第41页 |
| 8、脑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第41-43页 |
| 四、结论 | 第43页 |
| 五、展望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表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