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蚜虫的生活史类型 | 第12-16页 |
·完全周期型 | 第12-14页 |
·不全周期型 | 第14页 |
·产雄型 | 第14页 |
·兼性生活史类型 | 第14-16页 |
2 引起蚜虫生活史分化的因素 | 第16-17页 |
3 蚜虫的有性世代 | 第17-20页 |
·影响性蚜产生的因素 | 第17-19页 |
·蚜虫的性比 | 第19-20页 |
·蚜虫的卵及其孵化条件 | 第20页 |
4 蚜虫的抗寒能力 | 第20-22页 |
5 蚜虫染色体的变异 | 第22-25页 |
·蚜虫染色体特征及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蚜虫染色体的多态性 | 第23-25页 |
6 棉蚜的寄主专化性 | 第25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 | 第27-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供试虫源 | 第27-28页 |
·性蚜诱导方法 | 第28页 |
·不同繁殖对策(生活史对策)品系的筛选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3页 |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 | 第29-35页 |
·在诱导条件下产生有翅蚜的比率 | 第29-31页 |
·在诱导条件下产生雌性母的比率 | 第31-32页 |
·在诱导条件下产生雄性母的比率 | 第32-34页 |
·在诱导条件下产生无翅孤雌蚜的比率 | 第34-35页 |
·棉花与黄瓜上棉蚜自然种群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 | 第35-37页 |
·在诱导条件下有翅蚜产生的比率 | 第35-36页 |
·在诱导条件下产生雄性母能力的比较 | 第36-37页 |
·在诱导条件下产生雌性母能力的比较 | 第37页 |
·棉花型棉蚜与瓜型棉蚜不同繁殖对策(生活史对策)品系的筛选 | 第37-38页 |
·棉蚜各蚜型的形态特征及交配行为 | 第38-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寄主专化型棉蚜的不同繁殖对策品系的抗寒性 | 第46-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供试棉蚜 | 第47页 |
·过冷却点测定方法 | 第47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抗寒力比较 | 第48-49页 |
·瓜型棉蚜不同繁殖对策品系的抗寒性比较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寄主专化型棉蚜不同繁殖对策品系的寄主利用 | 第52-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寄主转接方法 | 第53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71页 |
·不同繁殖对策品系对棉花、黄瓜、豇豆与甜瓜等寄主的利用能力 | 第54-61页 |
·在棉花上的存活率与繁殖力 | 第54-55页 |
·在黄瓜上的存活率与繁殖力 | 第55-56页 |
·在豇豆Vigna radiate上的存活率与繁殖力 | 第56-57页 |
·在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的存活率与繁殖力 | 第57-58页 |
·在甜瓜Cucumis melo上的存活率与繁殖力 | 第58-59页 |
·在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和西葫芦C.pepo上的存活率与繁殖力 | 第59-61页 |
·继代饲养对不同繁殖对策系的寄主利用能力影响 | 第61-71页 |
·不同繁殖对策品系在南瓜上连续4代的繁殖力和内禀增长率 | 第61-63页 |
·不同繁殖对策品系在西葫芦上连续4代的繁殖力和内禀增长率 | 第63-64页 |
·南瓜上培养一代和三代的不同繁殖对策系对棉花和黄瓜的利用能力 | 第64-67页 |
·西葫芦上培养一代和三代的不同繁殖对策系对棉花和黄瓜的利用能力 | 第67-70页 |
·棉花型棉蚜完全周期品系与棉花上棉蚜自然种群的孤雌胎生蚜经南瓜寄主培养一代、三代后对西葫芦的利用能力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第五章 寄主专化型棉蚜不同繁殖对策品系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 第74-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棉蚜染体色玻片的制备方法 | 第75-76页 |
·染色剂的配制 | 第75页 |
·染色体玻片的制备 | 第75-76页 |
·染色体组型的观察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棉蚜染色体组型 | 第76-77页 |
·不同繁殖对策品系棉蚜的染色体组型 | 第77-78页 |
3 讨论 | 第78-81页 |
第六章 全文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2 创新点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