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新诗现代化诗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论 新诗现代化:一个充满诱惑的目标 | 第8-15页 |
一 | 第8-10页 |
二 | 第10-12页 |
三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新诗现代化的寻求与现实困境 | 第15-29页 |
第一节 新诗现代化的回顾 | 第15-22页 |
一 新诗现代化的追溯 | 第15-18页 |
二 纯诗:30年代新诗的现代化想象 | 第18-20页 |
三 纯诗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 第20-22页 |
第二节 40年代诗歌的现实困境 | 第22-29页 |
一 刊物的抗战宗旨 | 第22-24页 |
二 转向与危机 | 第24-26页 |
三 在内心的空隙之间 | 第26-29页 |
第二章 40年代新诗现代化的中西资源 | 第29-47页 |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诗歌氛围 | 第29-36页 |
一 诗歌史上的西南联大 | 第29-30页 |
二 西南联大中外文学系的课程设置 | 第30-34页 |
三 师资与社团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重新发现诗歌的西方 | 第36-47页 |
一 "西化"到"现代化"的理论转换 | 第36-37页 |
二 瑞恰兹的诗歌理论 | 第37-39页 |
三 发现艾略特 | 第39-42页 |
四 播种者燕卜荪 | 第42-44页 |
五 奥登的文本方式 | 第44-47页 |
第三章 40年代新诗现代化的构想 | 第47-70页 |
第一节 袁可嘉对艾略特诗歌理论的改造 | 第48-53页 |
一 新诗传统的重新塑造 | 第48-49页 |
二 客观对应物的现实针对性 | 第49-52页 |
三 新诗现代化:巨大的生长空间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新诗现代化的途径 | 第53-64页 |
一 新诗的本土性和现代想像 | 第53-55页 |
二 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策略 | 第55-64页 |
第三节 "新诗戏剧化"的演变、内涵和意义 | 第64-70页 |
一 "戏剧化"在新诗史上的演变 | 第64-66页 |
二 "戏剧化"的深层内涵 | 第66-68页 |
三 "新诗戏剧化"的意义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窗子内外:现代化的常态 | 第70-77页 |
一 | 第70-71页 |
二 | 第71-75页 |
三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