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华北暴雨特点及研究进展 | 第7-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内容概述 | 第11-13页 |
第二章“03·10”暴雨回顾及大尺度流型配置 | 第13-30页 |
·降水实况简述 | 第13-14页 |
·GMS 卫星云图 | 第14页 |
·“03·10”暴雨大尺度流型配置 | 第14-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附图 | 第18-30页 |
第三章 “03·10”暴雨期间大尺度水汽输送及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汽和热量收支特征 | 第30-39页 |
·引言 | 第30页 |
·低空湿舌特征 | 第30-31页 |
·水汽输送特征 | 第31-34页 |
·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热量和水汽收支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附图 | 第36-39页 |
第四章“03·10”暴雨期间的锋面斜压过程分析 | 第39-62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锋面特征 | 第40-41页 |
·锋生函数——定量描述锋生 | 第41-43页 |
·锋面上斜压系统发展的主要机制 | 第43-51页 |
·高空高值位涡向下延伸 | 第43-46页 |
·低空湿位涡的发展 | 第46-49页 |
·干侵入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附图 | 第52-62页 |
第五章“03·10”暴雨区域平均的动能收支特征 | 第62-69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有限区域内的动能收支 | 第63-65页 |
·有限区中扰动位能向扰动动能及平均位能向平均动能的转换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附图及附表 | 第67-69页 |
第六章 静力模式与非静力模式 | 第69-90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模式模拟结果对比 | 第70-72页 |
·V2 和V3 模拟的降水差别 | 第70-71页 |
·V2 和V3 模拟的物理量场的差别 | 第71-72页 |
·初始场对非静力模式的影响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附图及附表 | 第73-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0-92页 |
·“鞍”型场及倒槽性状 | 第90页 |
·锋面上对流系统发展的主要机制 | 第90-91页 |
·锋面中有显著的中尺度降水特征 | 第91页 |
·非静力模式比静力模式优越 | 第91页 |
·值得关注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