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1章 喇嘛甸油田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 ·构造形态 | 第12页 |
| ·油气水分布 | 第12页 |
| ·油层沉积特征 | 第12-17页 |
| ·葡 I1-2 油层性质 | 第14页 |
| ·萨尔图油层性质 | 第14-15页 |
| ·高台子油层性质 | 第15-17页 |
| 第2章 聚驱后泡沫试验区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 ·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油概述 | 第17页 |
| ·聚驱后泡沫试验区的地质特点 | 第17-22页 |
| ·聚驱后泡沫试验区的选择 | 第17-19页 |
| ·区块位置及构造特征 | 第19页 |
| ·油层物性 | 第19-20页 |
| ·地质储量计算 | 第20页 |
| ·油层描述 | 第20-22页 |
| ·聚驱后泡沫试验区的开发简况 | 第22-23页 |
| ·开发历程 | 第22页 |
| ·开发现状 | 第22-23页 |
| 第3章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 | 第23-27页 |
| ·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注采分流线部位 | 第23-25页 |
| ·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存在单元内部存在于每个韵律段的上部 | 第25-27页 |
| ·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存在于中水洗部位 | 第25-26页 |
| ·纵向上剩余油位于每个韵律段的上部 | 第26-27页 |
| 第4章 聚驱后泡沫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 第27-34页 |
| ·聚驱后泡沫体系配方研究 | 第27-31页 |
| ·表活剂的筛选 | 第27-28页 |
| ·碱浓度的筛选 | 第28-29页 |
| ·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的筛选 | 第29-30页 |
| ·水质对泡沫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 ·聚驱后泡沫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 第31-34页 |
| ·气液比对泡沫驱采收率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原油粘度对泡沫驱采收率的影响 | 第31页 |
| ·变异系数对泡沫驱采收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注入方式对泡沫驱采收率的影响 | 第32页 |
| ·驱替速度对泡沫驱采收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剪切降解对泡沫驱采收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第5章 聚驱后泡沫复合驱注入参数设计研究 | 第34-38页 |
| ·注入速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 ·参考北二东泡沫驱注入情况 | 第34-35页 |
| ·参考试验区聚驱情况 | 第35页 |
| ·注入方式的确定 | 第35-36页 |
| ·泡沫段塞设计 | 第36页 |
| ·前置段塞 | 第36页 |
| ·泡沫主段塞 | 第36页 |
| ·泡沫副段塞 | 第36页 |
| ·保护段塞 | 第36页 |
| ·后续水驱 | 第36页 |
| ·试验区配产配注 | 第36-38页 |
| ·注入井配注 | 第36-37页 |
| ·采出井配产 | 第37-38页 |
| 第6章 聚驱后泡沫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 | 第38-45页 |
| ·地质模型建立 | 第38页 |
|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的确定 | 第38-40页 |
| ·聚驱后泡沫复合驱敏感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 第40-42页 |
| ·流体性质和化学剂性质数据 | 第40-41页 |
| ·泡沫复合驱敏感因素 | 第41-42页 |
| ·聚驱后泡沫复合驱开发效果预测 | 第42-45页 |
| 第7章 喇嘛甸油田聚驱后泡沫复合驱现场试验 | 第45-51页 |
| ·现场试验方案 | 第45页 |
| ·现场试验进展 | 第45-46页 |
| ·现场试验过程中的主要研究 | 第46-48页 |
| ·提高三元体系聚合物浓度 | 第46页 |
| ·缩短交替周期 | 第46页 |
| ·研究泡沫驱合理注入方式 | 第46-47页 |
| ·降低外围注水量 | 第47页 |
| ·完善地面配注工艺 | 第47-48页 |
| ·现场试验效果及认识 | 第48-51页 |
| ·注入压力上升 | 第48页 |
| ·注入剖面有所调整 | 第48页 |
| ·注采能力下降 | 第48-49页 |
| ·碱与表活剂未见采出 | 第49页 |
| ·油井产气量单井差异较大 | 第49页 |
| ·取得的初步认识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