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设计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自动变速器的分类 | 第11页 |
| ·自动变速器的发展过程 | 第11-13页 |
| ·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 | 第13-17页 |
| ·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 | 第13-15页 |
|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 | 第15-17页 |
| ·国内外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的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 ·国外研究的情况 | 第17页 |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7-1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本田4AT 自动变速器换档机理分析 | 第19-38页 |
| ·本田4AT 的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 ·变速器的结构 | 第19页 |
| ·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 ·变速器各档速比 | 第20-21页 |
| ·液力变矩器功能及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主要液压控制元件 | 第22-32页 |
| ·主调压阀 | 第22-23页 |
| ·辅调压阀 | 第23页 |
| ·速控阀 | 第23-24页 |
| ·节气门阀与强制降档阀 | 第24-25页 |
| ·节气门调压阀 | 第25-26页 |
| ·换档阀 | 第26-28页 |
| ·锁定信号阀和锁定继动阀 | 第28-29页 |
| ·蓄压器和单向阀 | 第29-30页 |
| ·蓄能器背压调压阀 | 第30-31页 |
| ·减压阀 | 第31页 |
| ·手控阀 | 第31-32页 |
| ·本田4AT 自动变速器换档操作 | 第32-37页 |
| ·选档杆置于“D”位 | 第32-37页 |
| ·选档杆置于“S”位 | 第37页 |
| ·选档杆置于“L”位 | 第37页 |
| ·选档杆置于“R”位 | 第37页 |
| ·液力变矩器控制 | 第37页 |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 第3章 电子控制4AT 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设计 | 第38-58页 |
|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整体设计方案 | 第38-40页 |
| ·改进设计的液压系统中一些主要的液压元件 | 第40-43页 |
| ·开关电磁阀 | 第40页 |
| ·线性脉冲式电磁阀 | 第40-41页 |
| ·线性比例溢流阀 | 第41-42页 |
|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 第42页 |
| ·车速传感器 | 第42-43页 |
| ·液压油温度传感器 | 第43页 |
| ·液力变矩器系统改进设计 | 第43-50页 |
| ·电子控制液力变矩器的设计 | 第44-45页 |
| ·液力变矩器优化控制的理论依据 | 第45-49页 |
| ·液力变矩器滑摩控制实现 | 第49-50页 |
| ·换档控制元件设计 | 第50-53页 |
| ·电子控制换档系统设计目标 | 第50-51页 |
| ·换档电磁阀设计 | 第51页 |
| ·换档液控阀设计 | 第51-53页 |
| ·液压系统集成 | 第53-57页 |
| ·选档杆置于“D”位 | 第54-55页 |
| ·选档杆置于“S”位 | 第55-56页 |
| ·选档杆置于“L”位 | 第56页 |
| ·选档杆置于“R”位 | 第56-57页 |
| ·故障时系统工作情况 | 第57页 |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 第4章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仿真建模及整车匹配 | 第58-73页 |
|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整车建模 | 第58-64页 |
| ·驾驶员模型 | 第59页 |
| ·发动机模型 | 第59-60页 |
| ·自动变速器模型 | 第60-61页 |
| ·汽车行驶阻力模型 | 第61-62页 |
| ·换档规律模型 | 第62-64页 |
| ·与国产某经济车的整车匹配 | 第64-69页 |
| ·该国产车的整车参数 | 第64-66页 |
| ·主减速器设计 | 第66页 |
| ·换档规律的制定 | 第66-69页 |
| ·整车匹配程序 | 第69页 |
| ·整车性能评价 | 第69-71页 |
| ·平地起步工况仿真 | 第70-71页 |
| ·燃油经济性评估 | 第71页 |
| ·本章小节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