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教育选择论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导论第12-39页
 一、问题缘起第17-26页
 二、研究意义第26-27页
 三、文献综述第27-36页
 四、研究方法第36-37页
 五、创新之处第37-39页
第一部分 教育选择的理论解读第39-91页
 一、选择的含义、特征和类型划分第39-49页
  (一) 选择的含义和特征第39-46页
  (二) 选择行为划分的依据第46-49页
 二、教育选择的定义和内涵第49-66页
  (一) 教育选择的定义第49-52页
  (二) 教育选择的内涵第52-66页
 三、教育选择的主体第66-76页
  (一) 教育选择主体的认定第67-68页
  (二) 教育选择主体的分类第68-72页
  (三) 教育选择主体的关系第72-76页
 四、教育选择的对象第76-83页
  (一) 教育选择对象的确定标准第76-78页
  (二) 教育选择对象的存在形态第78-82页
  (三) 教育选择对象的转化机理第82-83页
  (四) 教育选择对象的主客二性第83页
 五、教育选择的类型第83-91页
  (一) 适应性教育选择和超越性教育选择第83-85页
  (二) 外部性教育选择和内部性教育选择第85-87页
  (三) 决策性教育选择和执行性教育选择第87-88页
  (四) 现实性教育选择和可能性教育选择第88-91页
第二部分 教育选择的理论基础第91-97页
 一、主体性理论:教育选择之何以可能的人性基础第91-93页
 二、心理学理论:教育选择之所以发生的动力基础第93-95页
 三、博弈理论:教育选择之如何进行的策略基础第95-97页
第三部分 教育选择的依据第97-115页
 一、教育选择依据的内涵第97-101页
  (一) 教育选择依据和教育选择条件的区别第98-99页
  (二) 教育选择依据和教育选择条件的联系第99-101页
 二、教育选择依据的作用第101-104页
  (一) 教育选择依据之于教育选择过程的作用第101-102页
  (二) 教育选择依据之于教育选择主体的作用第102-104页
 三、教育选择依据的特点第104-109页
  (一) 教育选择依据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第104-106页
  (二) 教育选择依据的层次性和变化性第106-107页
  (三) 教育选择依据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第107-109页
 四、教育选择的主要依据第109-115页
  (一) 教育规律第109-111页
  (二) 教育目的第111-113页
  (三) 教育对象第113-115页
第四部分 教育选择的过程及特征第115-132页
 一、教育选择的过程第115-122页
  (一) 教育选择的思维整合阶段第116-119页
  (二) 教育选择的实践操作阶段第119-122页
 二、教育选择的特征第122-132页
  (一) 教育选择的向善性第122-125页
  (二) 教育选择的建构性第125-126页
  (三) 教育选择的过程性第126-128页
  (四) 教育选择的历史性第128-129页
  (五) 教育选择的未来性第129-132页
第五部分 教育选择的水平判断第132-155页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内涵分析第132-136页
  (一) 教育选择主体自身潜能的发挥程度第133-134页
  (二) 教育选择主体对约束条件的利用程度第134-136页
  (三) 教育选择主体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第136页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形成机理第136-140页
  (一) 教育选择水平的弹性空间第137-138页
  (二) 教育选择水平的形成机制第138-140页
 三、教育选择水平的判断标准第140-145页
  (一) 教育选择水平的“效益”标准第140-142页
  (二) 教育选择水平的“为人”标准第142-145页
 四、教育选择水平的可证性和不可证性第145-150页
  (一) 教育选择水平的可证性第146-147页
  (二) 教育选择水平的不可证性第147-150页
 五、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意蕴第150-155页
  (一) 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支撑第150-152页
  (二) 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承担第152-155页
第六部分 教育选择的代价分析第155-170页
 一、教育选择代价的内涵第155-160页
  (一) 关于代价的研究第155-157页
  (二) 教育选择代价的内涵第157-159页
  (三) 教育选择代价的特殊性第159-160页
 二、历史之鉴:教育选择代价的史实观照第160-165页
  (一) 1958 年教育“大跃进”的史实第161-162页
  (二) 1958 年教育“大跃进”的代价第162-164页
  (三) 1958 年教育“大跃进”的教训第164-165页
 三、现实理路:教育选择代价的控制策略第165-170页
  (一) 健全教育选择的民主机制第166-167页
  (二) 遵循教育选择的科学规律第167-168页
  (三) 构筑教育选择的法制框架第168-170页
第七部分 教育选择的案例研究第170-198页
 一、东营市农村远距离学生食宿工程的案例分析第170-187页
  (一) 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可行性第173-178页
  (二) 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必要性第178-183页
  (三) 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策略性第183-187页
 二、东营市年度教育工作计划要点的案例分析第187-198页
  (一) 东营市教育工作计划的自主选择性第189-190页
  (二) 东营市教育工作计划的连续性和相互支撑性第190-198页
结语第198-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10页
后记第210-211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智能计算技术的Web日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