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的ISSR和SSR分子标记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23页 |
| ·杏的种质资源 | 第11-15页 |
| ·杏的分类和主要种 | 第11-13页 |
| ·杏的起源与传播 | 第13-14页 |
| ·杏的品种及分类 | 第14-15页 |
| ·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杏资源的调查分布及收集保存 | 第15页 |
| ·杏资源的孢粉学研究 | 第15页 |
| ·杏资源的细胞学研究 | 第15-16页 |
| ·杏资源的同工酶研究 | 第16页 |
| ·杏资源的DNA分子标记研究 | 第16页 |
| ·分子标记及其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1页 |
| ·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 第17-19页 |
| ·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 ·杏种质资源DNA分子标记研究应用 | 第19-21页 |
| ·遗传多样性与物种亲缘关系分析 | 第19-20页 |
| ·品种鉴定与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20页 |
| ·建立分子遗传图谱 | 第20-21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1页 |
| ·课题的提出及试验的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 ·试验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23页 |
| ·试验仪器 | 第23页 |
| ·试验试剂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35页 |
| ·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23-25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25页 |
|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及浓度测定 | 第25页 |
| ·两种分子标记方法 | 第25-32页 |
| ·ISSR标记 | 第26-29页 |
| ·SSR标记 | 第29-32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2-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53页 |
| ·ISSR标记对杏属植物资源的分析 | 第35-43页 |
| ·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 | 第35-36页 |
| ·不同DNA模板量对ISSR扩增的影响 | 第35页 |
| ·PCR缓冲液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第35页 |
| ·dNTP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第35页 |
| ·Taq聚合酶浓度对ISSR扩增影响 | 第35-36页 |
| ·引物浓度对ISSR扩增影响 | 第36页 |
| ·退火温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第36页 |
| ·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6页 |
| ·引物扩增结果 | 第36页 |
| ·特征带型和特征带 | 第36-38页 |
|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38-43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8页 |
| ·主坐标分析结果 | 第38-43页 |
| ·SSR标记对杏属植物资源的分析 | 第43-53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43页 |
| ·引物的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 ·扩增带型和扩增带 | 第44-46页 |
|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46-53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6页 |
| ·主坐标分析结果 | 第46-52页 |
| ·仁用杏的克隆选择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试验方法的选择 | 第53页 |
| ·试验方法的比较 | 第53页 |
| ·试验方法的可行性 | 第53页 |
| ·聚类结果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53-55页 |
| ·ISSR聚类结果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53-54页 |
| ·SSR聚类结果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第54-55页 |
| ·ISSR、SSR在探索亲缘关系的异同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