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7-12页 |
| ·选题缘由 | 第7-9页 |
| ·现实意义 | 第7-8页 |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第2章 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理性思考 | 第12-24页 |
|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 第12-18页 |
| ·市场失灵 | 第12-15页 |
| ·宏观调控 | 第15-18页 |
| ·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举措 | 第18-24页 |
| ·增强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理论分析 | 第18-20页 |
| ·增强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现实分析 | 第20页 |
| ·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具体举措 | 第20-24页 |
| 第3章 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24-29页 |
| ·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 ·地方政府的财力不断增强 | 第24页 |
| ·地方政府掌握的增量国有资产部分稳定增长 | 第24页 |
| ·地方政府政策制定权得以增强 | 第24-25页 |
| ·地方政府的调控杠杆机制趋向灵活 | 第25页 |
| ·地方政府的调控手段体系日益健全 | 第25页 |
| ·地方政府调控面临的突出问题与难点 | 第25-29页 |
| ·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 | 第25-26页 |
| ·研发能力相对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 第26页 |
| ·财政体制不够完善,调控能力缺少资金支撑 | 第26-29页 |
| 第4章 增强地方政府调控能力对策分析 | 第29-34页 |
| ·增强调控能力的对策 | 第29-30页 |
| ·制度建设与宏观调控同时进行 | 第29页 |
| ·加强预警 | 第29-30页 |
| ·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 第30页 |
| ·具体政策及建议 | 第30-34页 |
|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 | 第31页 |
| ·增强地方政府调控能力,必须建立转移支付制度 | 第31页 |
| ·统一地方政府开发园区、工业园区财政政策 | 第31页 |
| ·调整财政投资政策 | 第31-32页 |
| ·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府投入 | 第32页 |
| ·不断完善城市投融资体制 | 第32页 |
|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32-34页 |
| 第5章 地方政府增强与实施宏观调控能力举措的解析—以常州为例 | 第34-44页 |
| ·强化地方财政政策的运用,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 | 第34-36页 |
| ·实施鼓励投资的财政政策,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 第34-35页 |
| ·实施鼓励外贸出口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常州外向型经济发展 | 第35页 |
| ·实施鼓励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显著实效 | 第35-36页 |
| ·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增强地方政府破解发展难题的调控能力 | 第36-41页 |
| ·以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 | 第36-38页 |
| ·以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为突破,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 | 第38-39页 |
| ·以着力推进景区景点建设为突破,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 | 第39-40页 |
| ·以着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为突破,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 | 第40-41页 |
| ·以着力推进社区服务为突破,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业发展 | 第41页 |
| ·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提升宏观调控的科技内涵 | 第41-44页 |
| ·加强人才开发宏观调控 | 第41-42页 |
| ·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 | 第42页 |
| ·加强人才载体建设 | 第42页 |
| ·完善专家选拔和人才评价机制 | 第42-43页 |
| ·大力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和继续教育工程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44页 |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44-45页 |
| 三、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