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经济区划的研究 | 第11页 |
·国内经济区划的研究 | 第11-13页 |
·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 第13-15页 |
第2章 经济区划概述 | 第15-29页 |
·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15-17页 |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第17-18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经济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 第19-24页 |
·经济区的概念 | 第19-20页 |
·经济区的特征 | 第20-22页 |
·经济区的类型 | 第22-24页 |
·经济区划的概念 | 第24-25页 |
·经济区划的含义 | 第24-25页 |
·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的异同 | 第25页 |
·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第25-29页 |
·经济区划的原则 | 第25-27页 |
·经济区划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的研究与实践意义 | 第29-38页 |
·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研究回顾 | 第29-33页 |
·现有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述评 | 第33-34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江西省经济区划的现实意义 | 第34-38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经济区划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江西省经济区划的现实意义 | 第36-38页 |
第4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济区划理论 | 第38-44页 |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济区划概述 | 第38-41页 |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 第38-40页 |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济区划 | 第40-41页 |
·基于引力模型经济区划的指标体系设置 | 第41-42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1页 |
·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经济区划选取的指标 | 第41-42页 |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济区划运算过程 | 第42-44页 |
·计算反映城市质量水平的向量 M | 第42页 |
·计算各县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F矩阵 | 第42-43页 |
·运用0-1整数规划确定区划方案 | 第43-44页 |
第5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的实证分析 | 第44-62页 |
·江西省经济区划的指标选取 | 第44-45页 |
·区域单元的确定 | 第44页 |
·指标数据的选取 | 第44-45页 |
·江西省经济区划的分析过程 | 第45-58页 |
·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的结论评价 | 第58-62页 |
·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的结论 | 第58-59页 |
·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结论评价 | 第59-62页 |
第6章 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62-75页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62-64页 |
·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62-63页 |
·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63-64页 |
·江西省各经济区发展的规划建议 | 第64-69页 |
·南昌-九江经济区发展规划 | 第64-66页 |
·景德镇-鹰潭经济区发展规划 | 第66-67页 |
·新余-萍乡经济区发展规划 | 第67-68页 |
·赣州经济区发展规划 | 第68-69页 |
·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69-7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5页 |
·进一步工作的研究方向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