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 ·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生态旅游的定义 | 第12-15页 |
| ·生态旅游的特点 | 第15页 |
| ·生态旅游的实质 | 第15-16页 |
| ·与地理学有关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区位论 | 第16页 |
| ·地域分异规律 | 第16-17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7页 |
| ·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 | 第17页 |
| ·我国主要类型的生态旅游区 | 第17-19页 |
| ·森林公园 | 第17页 |
| ·风景名胜区 | 第17-18页 |
| ·地质公园 | 第18页 |
| ·自然保护区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 第19-23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 ·地质地貌 | 第19页 |
| ·气象气候 | 第19页 |
| ·水文 | 第19页 |
| ·动植物 | 第19-20页 |
| ·区位交通条件 | 第20页 |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20-21页 |
| ·旅游发展现状 | 第21页 |
| ·风景资源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23-32页 |
| ·武功山国内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 ·游客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 ·游客行为 | 第25-27页 |
| ·游客映象分析 | 第27-28页 |
| ·国内客源市场特征及营销策略 | 第28-32页 |
| ·客源地细分与营销策略 | 第28-29页 |
| ·人口统计细分与营销策略 | 第29页 |
| ·其他的营销策略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的 SWOT 分析 | 第32-39页 |
| ·景区可进入性评价 | 第32-33页 |
|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 第33-34页 |
| ·生态素质评价 | 第34-35页 |
| ·对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 分析 | 第35-39页 |
| 第五章 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 第39-52页 |
| ·开发主题 | 第40页 |
| ·开发原则 | 第40-41页 |
| ·保护性原则 | 第40-41页 |
| ·特色性和自然性原则 | 第41页 |
| ·教育性原则 | 第41页 |
| ·社区参与原则 | 第41页 |
| ·市场导向原则 | 第41页 |
| ·功能定位 | 第41页 |
| ·旅游形象设计 | 第41-42页 |
| ·旅游产品开发系列 | 第42-44页 |
| ·观光、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 | 第42-43页 |
| ·度假疗养类旅游产品 | 第43页 |
| ·科考科普类旅游产品 | 第43-44页 |
| ·宗教、文化类旅游产品 | 第44页 |
| ·娱乐类旅游产品 | 第44页 |
| ·生态农业产品 | 第44页 |
| ·旅游产品空间分布 | 第44-46页 |
| ·市场定位 | 第46页 |
| ·社区参与模式 | 第46-48页 |
| ·标识系统 | 第48页 |
| ·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 | 第48-49页 |
| ·投资模式 | 第49页 |
| ·管理模式 | 第49-50页 |
| ·山岳型旅游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武功山生态旅游特点 | 第52页 |
| ·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 第52页 |
| ·武功山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第52-53页 |
| ·创新点 | 第53页 |
| ·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确定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