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NDV 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NDV 的结构及形态特性 | 第12页 |
·血凝特性(Hemagglutinin,HA) | 第12页 |
·神经氨酸酶活性(Neuraminidase,NA) | 第12-13页 |
·细胞融合与溶血活性 | 第13页 |
·抗肿瘤和抗衰老 | 第13页 |
·NDV 抗原性 | 第13页 |
·NDV 的复制 | 第13-14页 |
·NDV 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 第14-19页 |
·NDV 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NDV 结构蛋白及功能 | 第15-19页 |
·核衣壳蛋白(NP) | 第15页 |
·磷蛋白(P) | 第15-16页 |
·基质蛋白(M) | 第16页 |
·RNA 依赖性RNA 聚合酶(L) | 第16-17页 |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 | 第17-18页 |
·融合蛋白(F) | 第18-19页 |
·NDV 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第19-21页 |
·ND 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 第21-23页 |
·ND 的流行病学 | 第21页 |
·ND 的一般分类 | 第21-22页 |
·ND 流行病学与基因分型 | 第22-23页 |
·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毒株的分型 | 第22页 |
·利用 F 基因进行毒株的分型 | 第22-23页 |
·ND 的免疫 | 第23-24页 |
·细胞免疫 | 第23页 |
·体液免疫 | 第23页 |
·局部免疫 | 第23-24页 |
·被动免疫 | 第24页 |
·ND 检测与诊断技术 | 第24-26页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页 |
·血清学检测技术 | 第24-25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25-26页 |
·ND 的防制 | 第26-27页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毒株 | 第27页 |
·SPF 鸡和SPF 鸡胚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页 |
·病毒的克隆纯化 | 第28页 |
·NDV 分离株F 基因的克隆 | 第28-31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8页 |
·病毒 RNA 提取、反转录及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RT-PCR 产物的回收 | 第29页 |
·回收产物连接 | 第29页 |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30页 |
·连接产物转化 | 第30页 |
·含目的基因质粒的扩增 | 第30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30-31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0-31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1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1页 |
·分离株及 LASOTA、I 系、CLONE30、FE的交互免疫性的研究 | 第31-33页 |
·抗原的制备及甲醛灭活对血凝性的影响 | 第31页 |
·疫苗的制备 | 第31-32页 |
·高免血清的制备 | 第32页 |
·1%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32页 |
·各毒株相互之间交叉 HI 试验 | 第32-33页 |
·各毒株相互之间交叉病毒中和试验 | 第33页 |
·鸡胚原代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 | 第33页 |
·各毒株 TCID_(50)的测定 | 第33页 |
·各毒株相互之间交叉病毒中和价(PD_(50))的测定 | 第33页 |
·NDV 疫苗候选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33-36页 |
·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致死时间(MDT)的测定 | 第34页 |
·1 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的测定 | 第34页 |
·6 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的测定 | 第34-35页 |
·NDV 疫苗候选株 HN 基因的克隆 | 第35-36页 |
·引物设计 | 第35页 |
·病毒 RNA 提取、反转录及 PCR 扩增 | 第35页 |
·RT-PCR 产物的回收、连接、转化及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5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5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5-36页 |
·NDV 疫苗候选株的免疫保护试验的研究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49页 |
·F 基因的RT-PCR 扩增结果 | 第36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6-38页 |
·分离株 F 基因片段序列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38-39页 |
·甲醛灭活对血凝性的影响结果 | 第39-41页 |
·各毒株相互之间交叉HI 价测定结果 | 第41页 |
·各毒株相互之间的 HI 相关系数 R 的计算结果 | 第41页 |
·各毒株 TCID_(50)的测定值结果 | 第41-42页 |
·各毒株相互之间交叉病毒中和价(PD_(50))的测定结果 | 第42页 |
·各毒株相互之间的PD_(50)相关系数 R 的计算结果 | 第42-43页 |
·NDV 疫苗候选株的 MDT、ICPI 和IVPI 测定结果 | 第43-45页 |
·疫苗候选株 H838 和 F1 的 HN 基因的 RT-PCR 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疫苗候选株 H838 和 F1 的 HN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46页 |
·疫苗候选株 H838 和 F1 的 HN 基因片段序列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46-47页 |
·NDV 疫苗候选株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4页 |
·F 基因生物学特性 | 第49-51页 |
·交互免疫性的研究 | 第51页 |
·疫苗候选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51-52页 |
·疫苗候选株的应用前景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