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与汉魏思想转型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引言 | 第5-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5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5-9页 |
一、《人物志》成书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9-13页 |
(一) 刘劭其人 | 第9-10页 |
(二) 《人物志》成书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0-13页 |
二、《人物志》反映汉魏思想转型的具体表现 | 第13-37页 |
(一) 从独尊儒术到儒道名法兼综 | 第13-18页 |
1、《人物志》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 第14-16页 |
2、《人物志》对名家思想的利用 | 第16-17页 |
3、《人物志》对法家思想的利用 | 第17-18页 |
(二) 从重视德行到才德兼考 | 第18-25页 |
1、汉代以重视德行为主导思想的官吏选拔 | 第18-19页 |
2、曹魏以重视才能为主导思想的官吏选拔 | 第19-22页 |
3、《人物志》对德才观的把握 | 第22-25页 |
(三) 从清议到清谈 | 第25-34页 |
1、《人物志》对清议内容的继承 | 第25-29页 |
2、《人物志》对清谈概念和命题的运用 | 第29-34页 |
(四) 士人知识结构和思想习惯的变化 | 第34-37页 |
1、《人物志》反映的士人知识结构之变化 | 第34-36页 |
2、《人物志》反映的士人思想习惯之变化 | 第36-37页 |
三、《人物志》在汉魏思想史上的价值 | 第37-47页 |
(一) 玄学对《人物志》的借鉴 | 第37-43页 |
1、有无论 | 第38-40页 |
2、圣人论 | 第40-43页 |
(二) 独特的人才学思想 | 第43-47页 |
1、先天与后天之才 | 第43-45页 |
2、多维的察人之法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