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2-26页 |
| ·前言 | 第12页 |
| ·SLN和NLC的载体材料和乳化剂 | 第12-14页 |
| ·SLN和NLC的结构及形貌 | 第14-16页 |
| ·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 ·包结及释药机理 | 第17-18页 |
| ·药物的分布与包封能力 | 第17-18页 |
| ·药物的释放 | 第18页 |
| ·可能的给药途径 | 第18-19页 |
| ·SLN的局部给药 | 第18页 |
| ·SLN的非肠道给药 | 第18-19页 |
| ·SLN的口服给药 | 第19页 |
| ·SLN的眼部给药 | 第19页 |
| ·SLN的肺部给药 | 第19页 |
| ·SLN用作疫苗的潜在新型辅料 | 第19页 |
| ·固体脂质纳米粒药物载体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颗粒尺寸和zeta电位检测 | 第19-20页 |
| ·扫描电镜(SEM)和电子透射电镜(TEM) | 第20页 |
| ·结晶度和脂质多晶型分析 | 第20页 |
| ·多种胶体结构及动力学行为的检测 | 第20页 |
| ·SLN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 ·载药量 | 第20页 |
| ·长循环SLN | 第20-21页 |
| ·降低SLN的粒径 | 第21页 |
| ·基因载体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 第二章 MC(MCT)/Tween80/H_2O体系相图的研究 | 第26-39页 |
| ·前言 | 第26-29页 |
| ·基本原理 | 第26页 |
| ·四组分体系相图 | 第26-27页 |
| ·拟三元相图中的各组分 | 第27-29页 |
| ·固态脂质 | 第27-28页 |
| ·液态油 | 第28页 |
| ·乳化剂 | 第28-29页 |
| ·实验 | 第29-30页 |
| ·药品 | 第29页 |
| ·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拟三元相图绘制方法 | 第29-30页 |
| ·电导率的测量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 ·温度的选择 | 第30页 |
| ·液态油含量对相图中微乳液区域的影响 | 第30-32页 |
| ·表面活性剂对相图中微乳液区域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质对相图中微乳液区域的影响 | 第32-34页 |
| ·药物对相图中微乳液区域的影响 | 第34页 |
| ·电导率和微乳液的相转变 | 第34-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SLN和NLC的粒径及形貌表征 | 第39-53页 |
| ·前言 | 第39-40页 |
| ·实验 | 第40-42页 |
| ·药品 | 第40页 |
| ·仪器 | 第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 ·微乳液法制备SLN和NLC | 第40-41页 |
| ·动态光散射仪的工作原理 | 第41页 |
|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41-42页 |
| ·纳米粒悬浮液的ESEM制样方法 | 第42页 |
| ·纳米粒悬浮液的TEM制样方法 | 第42页 |
| ·冷冻干燥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 ·搅拌速率和分散水的温度对粒子大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脂质制备SLN和NLC的研究 | 第43页 |
| ·脂质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液态油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贮存时间对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冷冻干燥对粒径的影响 | 第48页 |
| ·不同链长的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纳米粒子的ESEM和TEM表征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光谱及热力学方法表征SLN和NLC | 第53-66页 |
| ·前言 | 第53-55页 |
| ·实验 | 第55-56页 |
| ·药品 | 第55页 |
| ·仪器 | 第55-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 ·XRD图谱分析 | 第56-58页 |
| ·DSC图谱分析 | 第58-60页 |
| ·FTIR图谱分析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SLN和NLC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氯霉素的缓释实验 | 第66-77页 |
| ·前言 | 第66-68页 |
| ·实验 | 第68-70页 |
| ·药品 | 第68页 |
| ·仪器 | 第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 第68页 |
| ·载药纳米粒的XRD的测定 | 第68页 |
| ·载药纳米粒的DSC的测定 | 第68-69页 |
| ·氯霉素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69-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5页 |
| ·载药纳米粒的TEM照片 | 第70-71页 |
| ·DLS及zeta电位的测定 | 第71页 |
| ·载药纳米粒与空白纳米粒的DSC实验 | 第71-72页 |
| ·载药纳米粒与空白纳米粒的XRD图谱 | 第72-73页 |
| ·氯霉素的缓释实验 | 第73-75页 |
| ·体外释药 | 第73-74页 |
| ·释放机制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