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彩叶植物的概念及分类 | 第12页 |
·彩叶植物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彩叶植物叶片呈色 | 第12-13页 |
·环境因子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 第13-15页 |
·彩叶植物的光合作用 | 第15-16页 |
·花色苷及生物合成 | 第16-19页 |
·花色苷概述 | 第16页 |
·花色苷生物合成 | 第16-17页 |
·花色苷合成过程中酶的调节 | 第17-19页 |
·花色素苷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 第19-21页 |
·提高光保护能力 | 第19-20页 |
·提高抗冻能力 | 第20页 |
·提高抗旱能力 | 第20-21页 |
·提高抗氧化能力 | 第21页 |
·提高抗菌能力 | 第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不同季节红叶树种不同叶位色素合成的动态变化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2页 |
·不同叶序花色苷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色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2页 |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叶片转色期花色苷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 第23-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PAL、CHI 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DFR、UFGT 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不同营养处理对紫叶桃色素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N、P、K 配施对紫叶桃色素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微量元素喷施对紫叶桃叶片花色苷及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光合荧光参数测定 | 第26-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叶片反射光谱的测定 | 第26页 |
·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测定 | 第26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6-2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51页 |
·不同季节红叶树种不同叶位色素合成的动态变化 | 第27-30页 |
·花色苷含量变化动态 | 第27-28页 |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动态 | 第28-29页 |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动态 | 第29-30页 |
·紫叶稠李不同叶位叶片中花色苷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 第30-34页 |
·不同叶位叶片中色素含量比较 | 第30-31页 |
·紫叶稠李不同叶位叶片中化学成分含量比较 | 第31-32页 |
·紫叶稠李不同节位叶片色素与其他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叶片转色期花色苷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 第34-39页 |
·紫叶稠李叶片转色期花色苷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 第34-37页 |
·紫叶桃叶片转色期花色苷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 第37-39页 |
·不同营养处理对紫叶桃色素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39-44页 |
·N、P、K 配施对花色苷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微量元素喷施对紫叶桃花色苷及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红叶树种光合特性 | 第44-51页 |
·光强及气温日变化 | 第44-45页 |
·红叶树种与绿叶树种叶片色素含量差异 | 第45-46页 |
·红叶树种与绿叶树种叶片光反射差异 | 第46-47页 |
·红叶与绿叶树种光合参数的差异 | 第47-49页 |
·不同树种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7页 |
·不同季节红叶树种不同叶位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1页 |
·紫叶稠李不同叶位叶片中花色苷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 第51-52页 |
·叶片转色期花色苷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 第52-54页 |
·不同营养处理对紫叶桃色素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红叶树种光合特性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