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A和GRA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淮南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我国资源城市的现状 | 第14-15页 |
| ·淮南市概况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资源型城市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资源型城市界定 | 第15-16页 |
| ·资源型城市分类 | 第16页 |
| ·可持续发展 | 第16-17页 |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障碍 | 第17-18页 |
| ·资源依赖性强 | 第17页 |
| ·产业结构单一 | 第17页 |
| ·管理体制滞后 | 第17页 |
| ·经济效益与技术水平低下 | 第17-18页 |
| ·失业及再就业失衡 | 第18页 |
| ·城市功能缺失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方法适用性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3-24页 |
|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系统理论 | 第24-26页 |
| ·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理论 | 第26-27页 |
| 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第27-35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7页 |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取 | 第27-30页 |
| ·经济发展系统 | 第28页 |
| ·社会发展系统 | 第28-29页 |
| ·环境支持系统 | 第29页 |
| ·资源支持系统 | 第29-30页 |
|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0-35页 |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30-32页 |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GRA) | 第32-35页 |
| 4 淮南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5-50页 |
| ·淮南市的相关数据汇总 | 第35-39页 |
| ·经济发展系统数据 | 第35-36页 |
| ·社会发展系统数据 | 第36-37页 |
| ·环境支持系统数据 | 第37页 |
| ·资源支持系统数据 | 第37-39页 |
| ·淮南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纵向分析 | 第39-44页 |
| ·主成分分析过程 | 第39-43页 |
| ·结论描述 | 第43-44页 |
| ·淮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 第44-50页 |
| ·其他资源型城市概况 | 第44-45页 |
| ·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 第45-48页 |
| ·结论描述 | 第48-50页 |
| 5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0-59页 |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50-52页 |
| ·人口与劳动力的转移 | 第52-54页 |
| ·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 第52-53页 |
| ·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选择 | 第53-54页 |
| ·构建转型支持系统 | 第54-56页 |
| ·人力支持系统 | 第54-55页 |
| ·资金支持系统 | 第55-56页 |
| ·技术支持系统 | 第56页 |
| ·政策环境的营造 | 第56-57页 |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后记或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