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贵金属改性粘土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 ·改性凹凸棒石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凹凸棒石的性质 | 第18-20页 |
| ·凹凸棒石的结构特性 | 第18-19页 |
| ·凹凸棒石的基本性质 | 第19-20页 |
| ·吸附性 | 第19页 |
| ·催化性 | 第19页 |
| ·流变性 | 第19页 |
| ·填充性 | 第19-20页 |
| ·离子交换性 | 第20页 |
| ·凹凸棒石的改性方法 | 第20-21页 |
| ·提纯 | 第20页 |
| ·热处理 | 第20页 |
| ·酸化改性 | 第20-21页 |
| ·离子交换改性 | 第21页 |
| ·微波处理 | 第21页 |
| ·超声改性 | 第21页 |
| ·改性海泡石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海泡石的性质 | 第22-24页 |
| ·海泡石的结构性质 | 第22-23页 |
| ·海泡石的基本性质 | 第23-24页 |
| ·吸附性 | 第23页 |
| ·脱色性质 | 第23页 |
| ·流变性 | 第23-24页 |
| ·催化性 | 第24页 |
| ·耐高温性 | 第24页 |
| ·海泡石的改性方法 | 第24-26页 |
| ·酸改性 | 第24-25页 |
| ·热改性 | 第25页 |
| ·离子交换改性 | 第25页 |
| ·有机改性 | 第25-26页 |
| ·矿物改性 | 第26页 |
| ·论文选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6页 |
| ·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 第26-27页 |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页 |
| ·实验设备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凹凸棒石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 ·海泡石负载性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 ·注意事项 | 第30-31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2页 |
| ·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 | 第31-33页 |
| ·凹凸棒石的比表面积 | 第31-32页 |
| ·海泡石的比表面积 | 第32-33页 |
| ·热重分析 | 第33-35页 |
| ·凹凸棒石的热重分析 | 第33-34页 |
| ·海泡石的热重分析 | 第34-35页 |
| ·XRD物相分析 | 第35-47页 |
| ·凹凸棒石的XRD分析 | 第35-41页 |
| ·纯化前后图谱分析 | 第35-37页 |
| ·不同铜含量的图谱分析 | 第37-39页 |
| ·不同煅烧温度的催化剂图谱分析 | 第39-40页 |
| ·不同热处理的图谱分析 | 第40-41页 |
| ·海泡石的XRD分析 | 第41-47页 |
| ·纯化前后图谱分析 | 第41-43页 |
| ·不同铜含量图谱分析 | 第43-45页 |
| ·不同煅烧温度图谱分析 | 第45-46页 |
| ·不同热处理方式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 ·电镜扫描分析的结果 | 第47-52页 |
| ·凹凸棒石电镜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海泡石扫描电镜分析 | 第49-52页 |
| 4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