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西藏普通小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3页
   ·西藏小麦研究第10-11页
     ·西藏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第10页
     ·西藏小麦的起源与进化第10-11页
     ·西藏小麦的独特性状、遗传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1页
   ·小麦遗传资源的多样性研究第11-22页
     ·表型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2页
     ·生化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2-17页
     ·分子标记及其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17-22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3-29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材料第23-24页
     ·方法第24页
   ·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第24-26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第26-28页
   ·结论第28-29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第28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同名种质农艺性状评价第28-29页
第三章 西藏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蛋白质和沉淀值的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9-47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HMW-GS 分析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品质分析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45页
     ·引进小麦品种(系)HMW-GS 组成第32-34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HMW-GS 组成第34-38页
     ·西藏育成品种HMW-GS第38-39页
     ·西藏小麦HMW-GS 的遗传变异系数与遗传多样性第39-41页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蛋白质和沉淀值的关系第41-45页
   ·结论第45-47页
     ·西藏小麦在Glu-1 位点组成变异第45页
     ·西藏小麦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第45-46页
     ·西藏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的关系第46-47页
第四章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7-54页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电泳实验方法第47-48页
     ·醇溶蛋白谱带的命名第48页
     ·醇溶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的建立第48页
     ·统计分析第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标准醇溶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的建立第48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醇溶蛋白谱带型分析第48-51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醇溶蛋白谱带在不同生态区的多样性分布第51-52页
     ·醇溶蛋白揭示的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群体内的遗传相似系数(GS)第52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聚类分析结果及核心种质构建第52-53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同名种质聚类分析结果第53页
   ·结论第53-54页
第五章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SSR 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4-63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供试材料第54页
     ·研究方法第54-57页
     ·SSR 引物的确定第57-58页
     ·统计分析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62页
     ·SSR 标记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的多态性分析第58-60页
     ·基于SSR 分析的西藏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关系第60-61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同名种质SSR 分析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63-67页
   ·讨论第63-65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第63-64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A、B、D 基因组的的遗传多样性第64页
     ·贮藏蛋白标记与SSR 标记的相关性第64页
     ·西藏小麦品质分析第64-65页
   ·全文结论第65-67页
     ·对1622 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5页
     ·西藏小麦在Glu-1 位点组成及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第65页
     ·西藏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的关系第65-66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醇溶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6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SSR 多态性分析第66页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同名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6页
     ·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附录第74-81页
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介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杂交骨髓瘤细胞培养过程的模型化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市医疗救助的供给主体及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