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3-5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 ·城市问题今昔及设计对策 | 第13-14页 |
|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误区 | 第14-16页 |
| ·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方法 | 第16-3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31页 |
| ·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方法 | 第31-32页 |
| ·研究框架:城市客体要素与社会空间的整合 | 第32-34页 |
| ·历史探索的得失 | 第34-50页 |
| ·巴黎改建 | 第34-36页 |
| ·欧文的"新协和村" | 第36-37页 |
| ·"田园城市"理论及社会改良 | 第37-38页 |
| ·"工业城市" | 第38-39页 |
| ·"有机疏散"理论的光辉 | 第39-40页 |
| ·"广亩城市"与"光辉城市"的得与失 | 第40-42页 |
| ·芝加哥社会学派 | 第42-43页 |
| ·刘易斯·芒福德与简·雅各布斯的前瞻 | 第43-44页 |
| ·从《寂静的春天》到《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规划的滥觞 | 第44-46页 |
| ·"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 第46-50页 |
| 第2章 绿色城市的哲学基础、美学思想和设计原则 | 第50-74页 |
| ·从"生态学"走向"深层生态学" | 第50-55页 |
| ·中国古代风水术与东方朴素自然观 | 第50-51页 |
| ·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神话 | 第51-52页 |
| ·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的坍塌 | 第52-54页 |
| ·"深层生态学"的环境伦理观 | 第54-55页 |
| ·"城市美化运动"VS"生态美学" | 第55-61页 |
| ·"城市美化运动" | 第55-56页 |
| ·"生态美学"的兴起 | 第56-58页 |
| ·环保主义决定论——"生态美学"的潜在误区 | 第58-59页 |
| ·从高技派(High-technology)到适宜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 | 第59-61页 |
| ·绿色城市的设计原则 | 第61-74页 |
| ·绿色城市生活目标——设计原则的基础 | 第62页 |
| ·三个基本设计原则 | 第62-68页 |
| ·城市设计导则——设计原则的深化 | 第68-69页 |
| ·地域主义的维度 | 第69-74页 |
| 第3章 "紧缩城市"形态及相关问题 | 第74-109页 |
| ·疏散还是集中?走第三条道路 | 第74-89页 |
| ·合理的"紧缩城市"形态 | 第74-78页 |
| ·从"疯狂的纽约"看合理的"紧缩城市"模式 | 第78-85页 |
| ·巨构(Mega-structure)——微观的"紧缩城市" | 第85-89页 |
| ·绿色交通 | 第89-95页 |
| ·汽车文化与城市变迁 | 第89-90页 |
| ·绿色交通的理念、模式及展望 | 第90-95页 |
| ·密度 | 第95-109页 |
| ·中外城市密度比较分析 | 第96-100页 |
| ·"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 | 第100-102页 |
| ·"疯狂"的上海 | 第102-109页 |
| 第4章 绿色城市设计的客体要素 | 第109-166页 |
| ·城市布局及外部公共空间 | 第109-125页 |
| ·功能分区(Zoning)的弊病 | 第109-111页 |
| ·城市开放空间 | 第111-120页 |
| ·汽车的威胁 | 第120-122页 |
| ·中国城市空间的再批判 | 第122-125页 |
| ·生态基础设施 | 第125-147页 |
| ·绿色屋顶系统 | 第126-131页 |
| ·"活的机器(Living machine)" | 第131-134页 |
| ·城市农场——都市里的田园 | 第134-139页 |
| ·技术策略 | 第139-147页 |
| ·场地及气候 | 第147-166页 |
| ·场地设计 | 第147-157页 |
| ·气候 | 第157-166页 |
| 第5章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 | 第166-193页 |
| ·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 | 第167-174页 |
| ·城市记忆 | 第168-170页 |
| ·特色城市经济的创造 | 第170-171页 |
| ·资源节约利用 | 第171-173页 |
| ·防止城市中心衰退 | 第173-174页 |
| ·历史建筑的美学特质 | 第174-179页 |
| ·时间美学——思想空间的扩展 | 第174-177页 |
| ·张力美学 | 第177-179页 |
| ·设计方法 | 第179-193页 |
| ·物质遗存 | 第181-185页 |
| ·非物质遗存 | 第185-188页 |
| ·保护利用与自然生态的共生 | 第188-193页 |
| 第6章 社会空间——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第193-226页 |
| ·社区设计与社区结构 | 第195-205页 |
| ·"都市里的村庄"——城市棚户区发展的不同对策 | 第195-199页 |
| ·从"单位大院"的解体到社会分层住区的形成 | 第199-202页 |
| ·"新城市主义"到中国——一种批判的视角 | 第202-205页 |
| ·权利与空间 | 第205-216页 |
| ·中国城市空间的权利博弈 | 第205-209页 |
| ·公共与私有 | 第209-214页 |
| ·社会分层与公共空间的消解 | 第214-216页 |
| ·政治与空间 | 第216-226页 |
| ·寻找失落的空间——陆家嘴建筑奇观的困境 | 第216-219页 |
| ·奥运政治·行政空间·市民空间 | 第219-226页 |
| 论文结束语 | 第226-233页 |
| 插图 | 第233-325页 |
| 图片来源 | 第325-3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9-345页 |
| 中英文对照 | 第345-351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51-352页 |
| 致谢 | 第3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