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理论 | 第13-14页 |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4-15页 |
·“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15页 |
·行政监督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优势 | 第17-22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 第17-19页 |
·监督主体客体的广泛性、方式的公开性 | 第17页 |
·监督手段的间接性 | 第17-18页 |
·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 | 第18页 |
·监督效应的及时性 | 第18-19页 |
·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优势 | 第19-22页 |
·监督主体具有广泛代表性 | 第19页 |
·舆论真实且传播快捷 | 第19页 |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 第19-20页 |
·把监督的真正主体权回归给公众 | 第20页 |
·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 第22-34页 |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重要作用 | 第22-26页 |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第22-23页 |
·促进政务公开 | 第23-24页 |
·推动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 | 第24-25页 |
·促进政府改变作风,加强廉政建设 | 第25-26页 |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实现形式 | 第26-30页 |
·网络媒体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实施舆论监督 | 第26-27页 |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形成巨大的监督声势 | 第27-28页 |
·批评性报道揭露丑恶行为,引起网络舆论关注 | 第28-29页 |
·网络充分的互动性,让网民通过网络开展舆论监督 | 第29-30页 |
·目前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力度不够 | 第30页 |
·网络舆论监督范围不广 | 第30-31页 |
·部分网络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 第31页 |
·民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不够充分 | 第31页 |
·网络舆论中充斥着谣言 | 第31-32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侵权与越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政府行为网络舆论监督机制 | 第34-46页 |
·建立网络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 第34-42页 |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 第34-36页 |
·发扬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 | 第34-35页 |
·专业新闻媒体充当“把关人” | 第35页 |
·利用网络反馈机制引导舆论 | 第35-36页 |
·网络媒体操作层面的舆论引导 | 第36-38页 |
·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提高编辑水平,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 第36-37页 |
·提高网络记者的采访能力与职业素质,提高引导水平 | 第37页 |
·应该利用网络调查,广泛及时了解舆论情况 | 第37-38页 |
·网络媒体微观层面的舆论引导 | 第38-41页 |
·批评对象要选准 | 第38页 |
·网络舆论信息务必核实 | 第38-39页 |
·批评性报道要力求逐层深入 | 第39页 |
·批评报道也要创名牌 | 第39页 |
·网络舆论监督要维护社会良知与引导社会公德 | 第39-41页 |
·平衡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加强网络媒体自律 | 第41-42页 |
·完善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处理机制 | 第42-46页 |
·转变观念,以积极态度适应网络舆论的发展 | 第42页 |
·创新制度,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制度环境 | 第42-44页 |
·健全法律,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法律管制 | 第42-43页 |
·积极加强政府“三网联动”的建设 | 第43-44页 |
·推行政务公开,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 | 第44页 |
·规范制度和程序,强化舆论信息的处理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