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腹地晚白垩—古近纪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与油气后期保存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与油气保存研究 | 第10-12页 |
·物源分析 | 第12-13页 |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 第13-15页 |
·构造反转与油气保存研究 | 第15-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页 |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19-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3页 |
·可可西里盆地地质背景 | 第21-24页 |
·羌塘盆地地质背景 | 第24-27页 |
·基底形成演化阶段 | 第25-26页 |
·晚古生代裂谷作用阶段 | 第26页 |
·中生代前陆盆地构造演化 | 第26-27页 |
·白垩纪-第四纪陆相盆地形成演化和盆地改造阶段 | 第27页 |
·措勤盆地地质背景 | 第27-33页 |
·措勤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D—P) | 第28-29页 |
·复合弧后盆地演化阶段(J2—E1) | 第29-31页 |
·高原隆升盆地消亡阶段 | 第31-33页 |
第3章 青藏高原腹地晚白垩—古近纪地层学研究 | 第33-53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 | 第33-41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地层划分与沿革 | 第33-35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实测剖面描述 | 第35-39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地层沉积时代研究 | 第39-41页 |
·羌塘盆地阿布山组 | 第41-47页 |
·羌塘盆地阿布山组地层划分与沿革 | 第41-42页 |
·羌塘盆地阿布山组实测剖面描述 | 第42-46页 |
·羌塘盆地阿布山组地层沉积时代研究 | 第46-47页 |
·措勤盆地竟柱山组 | 第47-53页 |
·措勤盆地竟柱山组地层划分与沿革 | 第47页 |
·措勤盆地竟柱山组实测剖面描述 | 第47-50页 |
·措勤盆地竟柱山组地层沉积时代研究 | 第50-53页 |
第4章 青藏高原腹地晚白垩—古近纪岩石学研究 | 第53-62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岩石学特征 | 第53-56页 |
·砾岩 | 第53-54页 |
·砂岩 | 第54页 |
·粉砂岩 | 第54-55页 |
·泥岩 | 第55页 |
·灰岩 | 第55页 |
·石膏岩 | 第55页 |
·火山凝灰岩 | 第55-56页 |
·羌塘盆地阿布山组岩石学特征 | 第56-59页 |
·砾岩 | 第56-57页 |
·砂岩 | 第57-59页 |
·细碎屑岩 | 第59页 |
·措勤盆地竟柱山组岩石学特征 | 第59-62页 |
·砾岩 | 第60页 |
·砂岩 | 第60-61页 |
·细碎屑岩 | 第61-62页 |
第5章 青藏高原腹地晚白垩—古近纪沉积相分析 | 第62-92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沉积相特征 | 第62-73页 |
·风火山群沉积岩相特征 | 第63-64页 |
·风火山群沉积相分析 | 第64-69页 |
·风火山群实测沉积相序列 | 第69-73页 |
·羌塘盆地阿布山组沉积相特征 | 第73-87页 |
·阿布山组沉积岩相特征 | 第73-74页 |
·阿布山组砂岩粒度分布特征 | 第74-76页 |
·阿布山组沉积相分析 | 第76-85页 |
·阿布山组实测沉积相序列 | 第85-87页 |
·措勤盆地竟柱山组沉积相特征 | 第87-92页 |
·竟柱山组沉积岩相特征 | 第87-88页 |
·竟柱山组沉积相分析 | 第88-89页 |
·竟柱山组沉积相序列 | 第89-92页 |
第6章 青藏高原腹地晚白垩—古近纪物源区分析 | 第92-109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物源区分析 | 第93-102页 |
·风火山群砾岩物源区背景分析 | 第93页 |
·风火山群砂岩物源区背景分析 | 第93-95页 |
·风火山群物源区方向分析 | 第95-99页 |
·风火山群沉积充填序列 | 第99-102页 |
·羌塘盆地阿布山组物源区分析 | 第102-106页 |
·阿布山组砾岩物源区背景分析 | 第102-103页 |
·阿布山组砂岩物源区背景分析 | 第103页 |
·阿布山组物源区方向分析 | 第103-106页 |
·措勤盆地竟柱山组物源区分析 | 第106-109页 |
第7章 青藏高原腹地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 第109-135页 |
·磷灰石裂变径迹原理 | 第109-1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09页 |
·裂变径迹的退火行为 | 第109-110页 |
·热年代学方法 | 第110-112页 |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应用 | 第112-116页 |
·可可西里盆地风火山群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 | 第116-123页 |
·磷灰石表观年龄和平均径迹长度 | 第117-119页 |
·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模型 | 第119-120页 |
·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埋藏深度 | 第120-121页 |
·风火山群成熟度分析 | 第121-122页 |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构造意义 | 第122-123页 |
·唐古拉山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 | 第123-128页 |
·羌塘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 | 第128-135页 |
第8章 青藏高原腹地油气后期保存条件研究 | 第135-161页 |
·青藏高原腹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 第136-139页 |
·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及其时空配置 | 第136-138页 |
·措勤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138-139页 |
·青藏高原腹地构造反转特征 | 第139-145页 |
·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 第139-141页 |
·青藏高原腹地构造反转特征 | 第141-145页 |
·青藏高原腹地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 第145-161页 |
·羌塘盆地油气保存分析 | 第146-154页 |
·措勤盆地油气保存分析 | 第154-155页 |
·新生代变形与隆升对羌塘盆地的改造效应 | 第155-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74-178页 |
图例索引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