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8页 |
·变焦镜头的发展历史 | 第8-13页 |
·40 年代初到50 年代末阶段 | 第8-9页 |
·60 年代到80 年代的阶段 | 第9-11页 |
·80 年代以后 | 第11-13页 |
·变焦距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 第13-15页 |
·变焦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变焦距系统的应用 | 第14-15页 |
·背投电视(RPTV)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5-17页 |
·背投电视的概念以及简介 | 第15-16页 |
·背投电视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背投和其他主要电视技术的比较 | 第17-19页 |
·普通CRT 电视 | 第17页 |
·液晶(LCD)电视 | 第17-18页 |
·等离子(PDP)电视 | 第18页 |
·背投电视(RPTV)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牙医专用变焦系统的设计 | 第19页 |
·背投光学系统的研究与探索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变焦距系统的一般理论与设计的初步分析 | 第20-28页 |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类型 | 第20-22页 |
·机械补偿法 | 第21页 |
·光学补偿法 | 第21-22页 |
·光学自动设计 | 第22-24页 |
·光学设计软件 | 第22页 |
·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分析 | 第24-2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4页 |
·设计分析 | 第24-25页 |
·初模选取 | 第25-26页 |
本章小节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牙医专用变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第28-47页 |
·5 倍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第28-39页 |
·初模的选取 | 第28-30页 |
·系统的设计和像质评价 | 第30-32页 |
·提高像质 | 第32-34页 |
·景深问题 | 第34-35页 |
·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 第35-37页 |
·选玻璃和靠模 | 第37页 |
·分析变焦组运动曲线 | 第37-39页 |
·2.5倍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第39-45页 |
·初模的选取 | 第39-40页 |
·系统的设计和像质评价 | 第40-41页 |
·提高像质 | 第41-42页 |
·景深问题 | 第42页 |
·系统的继续优化 | 第42-43页 |
·换玻璃和靠模 | 第43页 |
·分析变焦组运动曲线 | 第43-45页 |
·组合系统的完成 | 第45页 |
本章小节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背投电视的技术原理与设计方法的探索 | 第47-63页 |
·背投的技术组成 | 第47-48页 |
·技术类型 | 第47页 |
·投影镜头 | 第47-48页 |
·反射镜 | 第48页 |
·成像屏幕 | 第48页 |
·背投电视箱体 | 第48页 |
·背投电视的分类 | 第48-50页 |
·CRT(Cathode-ray Tube)背投 | 第48-49页 |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背投 | 第49页 |
·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背投 | 第49页 |
·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背投 | 第49-50页 |
·背投屏幕的光学原理 | 第50-56页 |
·光学屏幕的定义 | 第50页 |
·光学菲涅耳镜头 | 第50-51页 |
·菲涅耳镜头的原理 | 第51-53页 |
·菲涅耳镜头用于背投 | 第53-56页 |
·背投的光学成像部分 | 第56-59页 |
·背投物镜 | 第56-57页 |
·反射镜 | 第57-58页 |
·非球面的考虑 | 第58-59页 |
·投影系统的设计与探索 | 第59-62页 |
·设计依据 | 第60页 |
·设计过程 | 第60-62页 |
本章小节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工作总结 | 第63页 |
·课题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