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3-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0页 |
·毛细管电色谱 | 第14-18页 |
·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保留机理 | 第15-16页 |
·柱效评估 | 第16-17页 |
·毛细管电色谱的特点 | 第17页 |
·亲和毛细管电色谱 | 第17-18页 |
·毛细管电色谱柱 | 第18-21页 |
·开管毛细管电色谱 | 第18-20页 |
·涂布聚合物固定相 | 第18-19页 |
·表面粗糙化后键合固定相 | 第19-20页 |
·蚀刻毛细管柱 | 第19页 |
·沉淀多孔硅胶 | 第19页 |
·键合多孔硅胶 | 第19-20页 |
·溶胶-凝胶(sol-gel)技术 | 第20页 |
·填充毛细管电色谱 | 第20-21页 |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 | 第21页 |
·树枝状大分子 | 第21-28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发展历史 | 第21-23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23-25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特点 | 第25-26页 |
·树枝状大分子的应用 | 第26-28页 |
·作为主体分子 | 第26页 |
·树枝状催化剂 | 第26-27页 |
·在液晶、涂层和薄膜技术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PAMAM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 | 第30-35页 |
·PAMAM修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 | 第30-33页 |
·实验仪器和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PAMAM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柱合成方法 | 第31-33页 |
·表征方法的探索 | 第33-34页 |
·电镜表征 | 第33-34页 |
·红外表征 | 第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以DNA为键合配体的PAMAM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第35-49页 |
·前言 | 第35页 |
·以DNA为键合配体的PAMAM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 | 第35-49页 |
·键合机理 | 第35-3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DNA键合紫外光谱法表征 | 第37-39页 |
·分析山羊血清白蛋白(GSA)和鼠血清白蛋白(RSA) | 第39-44页 |
·电泳分析条件 | 第39-42页 |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39-40页 |
·电压的选择 | 第40-41页 |
·缓冲溶液PH值的选择 | 第41-42页 |
·不同修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分离GSA和RSA的分离结果比较 | 第42-44页 |
·分析纤维素酶和辅酶I | 第44-46页 |
·电泳分析条件 | 第44-45页 |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44-45页 |
·电压的选择 | 第45页 |
·pH值的选择 | 第45页 |
·纤维素酶和辅酶I的分离 | 第45-46页 |
·不同修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的评价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以RNA为键合配体的PAMAM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第49-56页 |
·前言 | 第49-5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0-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键合机理 | 第50-51页 |
·合成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RNA键合紫外光谱法表征 | 第52-54页 |
·分析纤维素酶,细胞色素C和牛血清白蛋 | 第54-55页 |
·电泳分析条件 | 第54页 |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54页 |
·电压的选择 | 第54页 |
·pH值的选择 | 第54页 |
·纤维素酶、细胞色素C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分析 | 第54-55页 |
·绪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