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的说明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3页 |
·相关概念内涵及区分 | 第11-12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解释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本文的写作思路、框架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理论述评 | 第17-28页 |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理论评述 | 第17-21页 |
·对农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的认识 | 第17-20页 |
·对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问题的研究 | 第20-21页 |
·国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理论评述 | 第21-24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 第21-22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 第22-23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 第23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24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国内外实践 | 第24-27页 |
·保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第24-26页 |
·选择合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 | 第26-27页 |
·把握适当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测评体系与要素投入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28-41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测评的理论依据 | 第28页 |
·农业生产函数的建立与农业投入产出关系评价 | 第28-36页 |
·理论与方法 | 第28-30页 |
·函数模型的指标选择 | 第30-31页 |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31-33页 |
·各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及经济分析 | 第33-36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第36-40页 |
·方法说明及其解释 | 第36-39页 |
·计算结果及说明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1-59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约束条件 | 第41-50页 |
·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新认识 | 第41-43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约束条件 | 第43-45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型的评价 | 第45-48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偏差与问题 | 第48-50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问题 | 第50-57页 |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评估 | 第50-53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存问题分析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保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探讨 | 第59-69页 |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标准 | 第59页 |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 第59-62页 |
·大幅度增加总量投入 | 第59-60页 |
·渠道来源多元化 | 第60页 |
·调整优化投放结构 | 第60-61页 |
·提高农业投入效率 | 第61页 |
·农业投入制度化 | 第61页 |
·制定符合 WTO规则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 第61-62页 |
·加强对农用地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 | 第62-63页 |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第62页 |
·提高土地产出率 | 第62-63页 |
·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 | 第63页 |
·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第63-67页 |
·实行农业科技化和集约化经营 | 第63-65页 |
·建立企业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 第65-66页 |
·推进产业化经营 | 第66页 |
·完善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 | 第66-67页 |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 第67-69页 |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 | 第67-68页 |
·发展农业科技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使用授权声明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