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车载信息采集平台的概述 | 第9页 |
|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内容及信息需求分析 | 第9-11页 |
|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载信息采集的需求分析 | 第10页 |
| ·车载信息采集系统简介 | 第10-11页 |
| ·虚拟仪器技术的概述及特点 | 第11-13页 |
| ·虚拟仪器的概念 | 第11页 |
| ·虚拟仪器的种类 | 第11-12页 |
| ·虚拟仪器的特点及优势 | 第12-13页 |
| ·虚拟仪器技术在车载信息采集平台设计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 第2章 车载信息采集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 第15-28页 |
| ·硬件设计的总体思想 | 第15页 |
| ·GPS的介绍及接收机原理 | 第15-19页 |
| ·GPS组成原理 | 第16-17页 |
| ·GPS定位原理与方法 | 第17-19页 |
| ·GPS接收机iTRAX02介绍 | 第19页 |
| ·惯性测量单元原理及选择 | 第19-25页 |
| ·加速度计原理及选择 | 第19-20页 |
| ·ADXL202EA加速度计 | 第20-21页 |
| ·陀螺仪原理及其选择 | 第21-24页 |
| ·MicroGyro100介绍 | 第24-25页 |
| ·信号调理电路及数据采集卡介绍 | 第25-26页 |
| ·信号调理电路 | 第25-26页 |
| ·数据采集卡介绍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及实现 | 第28-49页 |
| ·软件设计的结构 | 第28-30页 |
| ·虚拟仪器的设计原理 | 第28页 |
| ·车载信息采集平台的软件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 ·选择LabVIEW语言的优势 | 第29-30页 |
| ·GPS信息获取模块 | 第30-33页 |
| ·NEMA0183协议的介绍 | 第30-31页 |
| ·GPS定位数据的提取 | 第31-33页 |
| ·惯性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3-41页 |
| ·捷联式惯性测量原理 | 第33-35页 |
| ·惯性测量单元坐标系介绍 | 第35页 |
| ·载体位置和姿态角的确定 | 第35-37页 |
| ·姿态方程 | 第37-41页 |
| ·惯性测量单元误差分析 | 第41-46页 |
| ·陀螺误差模型 | 第42-45页 |
| ·加速度计误差模型 | 第45-46页 |
| ·惯性测量单元软件结构 | 第46-47页 |
| ·车载信息采集系统软件面板设计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基于车载平台的GPS/SIMU组合数据采集研究 | 第49-59页 |
| ·GPS/SIMU组合测量原理 | 第49-50页 |
| ·车载信息采集系统状态方程 | 第50-51页 |
| ·平台误差角方程 | 第50页 |
| ·速度误差方程 | 第50-51页 |
| ·位置误差方程 | 第51页 |
| ·陀螺漂移误差模型 | 第51页 |
| ·加速度误差模型 | 第51页 |
| ·系统的状态方程 | 第51-52页 |
| ·系统的状态方程 | 第52-53页 |
| ·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的离散化 | 第53-54页 |
| ·利用卡尔曼滤波对进行GPS/SIMU融合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 附录B (车载信息采集系统软件流程图)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