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氧化生产低硫油品技术
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油品脱硫原理 | 第9页 |
·氧化脱硫技术 | 第9-13页 |
·过氧化氢氧化脱硫技术 | 第9-11页 |
·生物氧化脱硫技术 | 第11-12页 |
·有机过氧化物脱硫技术 | 第12页 |
·空气催化氧化脱硫技术 | 第12页 |
·臭氧催化氧化脱硫技术 | 第12-13页 |
·非氧化脱硫技术 | 第13-15页 |
·油品加氢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吸附脱硫技术 | 第14页 |
·萃取脱硫技术 | 第14页 |
·络合脱硫技术 | 第14-15页 |
·生物还原脱硫技术 | 第15页 |
·离子液体脱硫技术 | 第15页 |
·新型绿色氧化剂高铁酸钾简介 | 第15-19页 |
·高铁酸钾的性质 | 第15-16页 |
·高铁酸钾的制备方法 | 第16页 |
·高铁酸钾的应用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噻吩/环己烷体系的脱硫实验 | 第19-30页 |
·概述 | 第19页 |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实验原理 | 第19页 |
·实验说明 | 第19-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氧化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22-26页 |
·助剂及加入量对脱硫的影响 | 第22-24页 |
·反应温度对脱硫的影响 | 第24页 |
·反应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 第24-25页 |
·氧化剂量对脱硫的影响 | 第25-26页 |
·脱硫方法及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26-29页 |
·不同方法的脱硫效果 | 第26-27页 |
·吸附温度对脱硫的影响 | 第27页 |
·吸附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 第27-28页 |
·吸附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 | 第28-29页 |
·本章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苯并噻吩/环己烷体系的脱硫实验 | 第30-34页 |
·概述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实验原理 | 第30页 |
·实验说明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吸附剂的筛选 | 第31页 |
·吸附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 第31-32页 |
·吸附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 | 第32-33页 |
·吸附温度对脱硫的影响 | 第33页 |
·本章结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噻吩/苯并噻吩/环己烷体系的脱硫实验 | 第34-37页 |
·概述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页 |
·以高铁酸钾为氧化剂 | 第34-35页 |
·以30%H_2O_2 溶液为氧化剂 | 第35页 |
·以2%CLO_2 溶液为氧化剂 | 第35-36页 |
·不同氧化剂的氧化脱硫效果比较 | 第36页 |
·本章结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噻吩/正辛烷体系的脱硫实验 | 第37-48页 |
·概述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实验原理 | 第37页 |
·实验说明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萃取脱硫 | 第38-40页 |
·萃取温度对脱硫的影响 | 第39页 |
·静置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 第39-40页 |
·剂油比对脱硫的影响 | 第40页 |
·氧化-萃取脱硫 | 第40-44页 |
·助剂对脱硫的影响 | 第40-42页 |
·氧化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反应温度对脱硫的影响 | 第43页 |
·反应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 第43-44页 |
·吸附脱硫 | 第44-47页 |
·吸附时间对脱硫的影响 | 第44-45页 |
·吸附温度对脱硫的影响 | 第45页 |
·吸附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 | 第45-46页 |
·氧化剂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本章结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油品脱硫实验 | 第48-58页 |
·概述 | 第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实验原理 | 第48页 |
·实验说明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戊烷脱硫技术的研究 | 第50-55页 |
·油相中催化氧化戊烷脱硫 | 第50-53页 |
·水相中催化氧化戊烷脱硫 | 第53-55页 |
·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 | 第55-56页 |
·高铁酸钾的氧化脱硫机理 | 第56-57页 |
·本章结论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6-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