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略词 | 第11-18页 |
1 综述—植物遗传转化及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进展 | 第18-44页 |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和利用简况 | 第18-21页 |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第21-24页 |
·间接转化方法 | 第21-22页 |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 第21-22页 |
·脂质体法(liposome) | 第22页 |
·原生质球法 | 第22页 |
·病毒载体转化法 | 第22页 |
·外源 DNA直接转化法 | 第22-24页 |
·基因枪法(particle gun,gene gun,biolistics,microprojectile) | 第22-23页 |
·化学药剂诱导法 | 第23页 |
·花粉管通道法(pellen-tube pathway) | 第23-2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原理 | 第24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载体因素 | 第24-25页 |
·寄主因素 | 第25-26页 |
·菌株因素 | 第26页 |
·共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外植体预处理 | 第26页 |
·外植体接种 | 第26-27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27页 |
·共培养方法 | 第27页 |
·转化体标记基因选择策略 | 第27-30页 |
·选择基因 | 第27-28页 |
·报告基因 | 第28-29页 |
·安全标记基因 | 第29-30页 |
·转化体的分子检测 | 第30页 |
·转基因沉默 | 第30-33页 |
·导致转基因沉默的机理 | 第30-31页 |
·控制基因沉默的策略 | 第31-33页 |
·转化方法的选择 | 第31页 |
·避免重复序列的产生 | 第31页 |
·实现共整合与共表达的一致 | 第31-32页 |
·对外源基因进行修饰 | 第32页 |
·避免反义RNA的产生 | 第32页 |
·MAR的应用 | 第32-33页 |
·利用具有组织与发育特异性调控作用的增强子 | 第33页 |
·利用特异性重组系统 | 第33页 |
·转录后基因沉默的利用 | 第33页 |
·转基因安全 | 第33-37页 |
·标记基因的安全策略 | 第33-35页 |
·标记基因的分离剔除法 | 第34页 |
·标记基因的重组剔除法 | 第34-35页 |
·环境安全性 | 第35-36页 |
·食品安全性 | 第36-37页 |
·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37-42页 |
·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 | 第37-38页 |
·拟南芥的核基因组研究 | 第38-39页 |
·拟南芥组织培养 | 第39-40页 |
·拟南芥基因转化及其应用 | 第40-42页 |
·展望 | 第4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2-44页 |
2 拟南芥悬浮细胞及其愈伤组织生长特性与培养条件 | 第44-5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材料来源 | 第44页 |
·培养基配方及其制备 | 第44页 |
·悬浮细胞继代培养 | 第44-45页 |
·悬浮细胞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 第45页 |
·悬浮细胞生物量快速测定 | 第45页 |
·增殖倍数与继代指数测算 | 第45-46页 |
·悬浮细胞活性测定 | 第46页 |
·悬浮细胞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生长特性 | 第47-49页 |
·不同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的影响 | 第47-48页 |
·悬浮细胞的理论生长模型 | 第48页 |
·不同接种量悬浮细胞的增殖倍数及继代指数 | 第48-49页 |
·激素对拟南芥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蔗糖浓度对拟南芥悬浮细胞生长及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特性 | 第51-52页 |
·影响拟南芥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的主要因素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悬浮细胞生物量及活性测定的可靠性 | 第53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及其愈伤组织生长特性 | 第53-54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生长条件 | 第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3 拟南芥悬浮细胞及其愈伤组织对抗生素的反应 | 第55-6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液体条件下抗生素处理试验 | 第55页 |
·固体条件下抗生素处理试验 | 第55-56页 |
·细胞活性TTC法定量测定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液体条件下拟南芥悬浮细胞对抗生素的反应 | 第56-59页 |
·不同浓度潮霉素对拟南芥悬浮细胞的作用效果 | 第56-58页 |
·潮霉素对拟南芥悬浮细胞的作用特性 | 第58-59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对抗生素的反应 | 第59-60页 |
·对潮霉素的反应 | 第59页 |
·对卡那霉素的反应 | 第59-60页 |
·拟南芥愈伤组织继代增殖阶段对抗生素的反应 | 第60-61页 |
·头孢霉素对拟南芥悬浮细胞“白化”的逆转效果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有关液体与固体培养条件下抗生素作用效果差异的讨论 | 第62页 |
·有关野生型拟南芥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的讨论 | 第62-63页 |
·有关拟南芥悬浮细胞“白化”及头孢霉素逆转机理的讨论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4 拟南芥悬浮细胞耐受性试验 | 第65-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5-66页 |
·材料来源 | 第65页 |
·悬浮细胞维持培养方法 | 第65页 |
·悬浮细胞密度、活性及耐受性测定 | 第65-66页 |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不同处理拟南芥悬浮细胞的整体表现 | 第66-67页 |
·不同处理拟南芥悬浮生物量及其相对活性变化动态的比较 | 第67-69页 |
·总生物量的变化规律 | 第67-68页 |
·活生物量的变化规律 | 第68页 |
·细胞相对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68-69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对不同处理耐受性的比较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对生存条件耐受性机制的讨论 | 第70-71页 |
·活细胞密度与细胞活性恢复 | 第71页 |
·环境胁迫与基因转化中预处理 | 第71-72页 |
·静置培养与基因转化中共培养 | 第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5 拟南芥悬浮细胞超低温保存试验 | 第73-8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3-75页 |
·材料来源 | 第73页 |
·保存方法 | 第73-74页 |
·悬浮细胞TTC活性测定 | 第74页 |
·试验设计 | 第74-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超低温保存的基本条件 | 第75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大小对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75-76页 |
·预处理对拟南芥悬浮细胞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 第76-77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超低温保存优化方案 | 第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冰冻保护剂 | 第77-78页 |
·冰冻程序 | 第78页 |
·解冻程序 | 第78-79页 |
·细胞水分含量 | 第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6 拟南芥悬浮细胞遗传转化——农杆菌的转化与制备 | 第81-99页 |
·材料 | 第81-83页 |
·受体菌及转化质粒 | 第81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试剂盒 | 第81-82页 |
·培养基配方及溶液(缓冲液)配制 | 第82-8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3页 |
·方法 | 第83-88页 |
·菌株选择及培养方法 | 第83-84页 |
·质粒载体转化细菌方法 | 第84页 |
·碱法少量提取质粒DNA(Mini Prep) | 第84-85页 |
·QIAGEN-tip 100中量提取质粒DNA(Midi Prep) | 第85页 |
·酶切反应 | 第85-86页 |
·PCR反应 | 第86-87页 |
·DNA电泳分析 | 第87页 |
·转化子统计与分析 | 第87-88页 |
·细胞密度测定与生长模型建立 | 第88页 |
·菌株保存与活化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6页 |
·质粒载体构建策略及克隆位点 | 第88-91页 |
·pBIB/GUS和pBIB/SARs转化农杆菌后DNA检测 | 第91页 |
·pBINm-gfp5-ER对根癌农杆菌的转化效率分析 | 第91-92页 |
·pBINm-gfp5-ER对转化根癌农杆菌的DNA检测 | 第92-93页 |
·农杆菌菌株生长情况 | 第93-96页 |
·pBIB系列菌株生长特性 | 第93-94页 |
·LBA-gfp-9、LBA-gfp-10菌株生长特性 | 第94-95页 |
·接种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95-96页 |
·讨论 | 第96-98页 |
·关于质粒载体 | 第96-97页 |
·关于电转化频率 | 第97页 |
·关于质粒DNA提取 | 第97-98页 |
·关于菌株生长密度 | 第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7 拟南芥悬浮细胞遗传转化—转化模式与转化细胞选择 | 第99-113页 |
·材料 | 第99-100页 |
·转化材料 | 第99页 |
·载体系统 | 第99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99-10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0页 |
·方法 | 第100-103页 |
·菌株选择培养方法 | 第100页 |
·转化细胞选择培养方法 | 第100-101页 |
·转化细胞报告基因诊断 | 第101页 |
·转化模式(方案)与程序 | 第101-103页 |
·模式Ⅰ | 第101-102页 |
·模式Ⅱ | 第102页 |
·模式Ⅲ | 第102-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0页 |
·转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03-106页 |
·模式Ⅰ转化结果分析 | 第103-104页 |
·模式Ⅱ转化结果分析 | 第104-106页 |
·模式Ⅲ转化结果分析 | 第106页 |
·转化模式优化 | 第106-109页 |
·预处理的效果 | 第106-107页 |
·静置共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恢复培养与液体选择的效果 | 第108-109页 |
·不同质粒载体的转化效果 | 第109-110页 |
·优化后效果 | 第110页 |
·讨论 | 第110-112页 |
·关于GUS基因的瞬时表达 | 第110-111页 |
·关于抗生素选择与假阳性现象 | 第111-112页 |
·关于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 | 第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8 拟南芥悬浮细胞遗传转化—报告基因诊断与分子检测 | 第113-125页 |
·材料 | 第113-114页 |
·转化材料及转化载体 | 第113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1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3-114页 |
·方法 | 第114-119页 |
·转化细胞(愈伤组织)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114页 |
·拟南芥基因组 DNA抽提 | 第114-115页 |
·DNA电泳分析 | 第115页 |
·PCR检测 | 第115-116页 |
·蛋白质抽提 | 第116-117页 |
·蛋白质分离—SDS-PAGE | 第117页 |
·Western杂交 | 第117-1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3页 |
·二次选择抗性愈伤组织GUS诊断结果 | 第119-120页 |
·拟南芥愈伤组织DNA抽提 | 第120页 |
·GUS阳性愈组织PCR检测结果 | 第120-121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蛋白质抽提分离试验 | 第121-122页 |
·拟南芥悬浮细胞H3杂交结果 | 第122-123页 |
·讨论 | 第123-124页 |
·关于 PCR检测的讨论 | 第123页 |
·关于免疫杂交的讨论 | 第123-124页 |
·关于H3修饰的讨论 | 第124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0页 |
附录 | 第140-144页 |
附录A GUS基因表达框全序列 | 第140-142页 |
附录B SAR序列 | 第142-143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