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52页 |
第一章 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 | 第12-26页 |
1 胁迫和应答 | 第12-13页 |
2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表达的基因 | 第13-18页 |
·合成渗透保护物质的关键酶基因 | 第13-15页 |
·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 | 第15-17页 |
·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基因 | 第17-18页 |
·蛋白激酶基因 | 第18页 |
3 植物非生物胁迫的信号转导 | 第18-25页 |
·植物逆境胁迫信号转导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逆境胁迫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受体 | 第19-20页 |
·逆境胁迫下的第二信号分子 | 第20-22页 |
·逆境胁迫下主要的信号分子类型 | 第22-25页 |
4 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参与非生物胁迫应答的植物转录因子 | 第26-52页 |
1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与特征 | 第26-30页 |
·转录因子的功能区域 | 第26-29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活性调节 | 第29-30页 |
2 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转录因子 | 第30-47页 |
·AP2/EREBP转录因子 | 第30-33页 |
·bZIP类转录因子 | 第33-35页 |
·MYB/MYC结合区的转录因子 | 第35-37页 |
·NAC转录因子 | 第37-38页 |
·锌指转录因子 | 第38-47页 |
3 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47-52页 |
·转录因子的复杂型 | 第47-48页 |
·转录因子在激活胁迫应答基因中的作用 | 第48-50页 |
·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52-111页 |
第三章 水稻锌指蛋白基因RZF5和RZF7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52-10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4-71页 |
·植物材料 | 第54页 |
·细菌菌株与质粒 | 第54页 |
·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54-55页 |
·培养基与缓冲液 | 第55页 |
·目标基因的预测和克隆 | 第55-56页 |
·PCR引物 | 第56-58页 |
·RZF5和RZF71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58页 |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58页 |
·RZF5和RZF71启动子的克隆与RZF5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58-60页 |
·RZF5和RZF71编码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 第60-62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2-68页 |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68页 |
·过量表达RZF5转基因烟草抗逆性分析 | 第68-69页 |
·转基因水稻的抗逆性分析 | 第69-70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97页 |
·RZF5和RZF7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71-78页 |
·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78-82页 |
·RZF5和RZF71的表达分析 | 第82-84页 |
·RZF5和RZF71编码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 第84-85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基因表达和表型 | 第85-97页 |
3 讨论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籼粳杂交F_1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101-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植物材料 | 第102页 |
·培养基 | 第102页 |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途径 | 第102-10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3-108页 |
·不同植物激素类物质配比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水解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短日照处理对籼粳交F_1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第106-107页 |
·不同分化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1页 |
·不同基因型对花培效率的影响 | 第108页 |
·培养基中的NH~+/NO_3~-比例及有机物质对花培效率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不同植物激素类物质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109页 |
·低温预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109页 |
·碳源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全文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附录A 分子生物学试验基本方法 | 第130-136页 |
附录B 主要培养基母液、缓冲液配方及配制方法 | 第136-14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