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科普的涵义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25页 |
一、科普概述 | 第11-20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1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三) 涉及对象 | 第12页 |
(四) 常用方式 | 第12-13页 |
(五) 组成要素 | 第13-14页 |
(六) 显著特点 | 第14-19页 |
(七) 重要作用 | 第19-2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一)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 | 第21页 |
(二)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科普法》的出台 | 第21-22页 |
(三) 新课改的实施 | 第22页 |
(四)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22-2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25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第二部分 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 | 第25-56页 |
一、知识教学方面 | 第26-33页 |
(一) 抽象知识直观化 | 第26-28页 |
(二) 深奥原理通俗化 | 第28页 |
(三) 复杂问题简明化 | 第28-29页 |
(四) 单调教学趣味化 | 第29-33页 |
二、能力培养方面 | 第33-42页 |
(一) 保护好奇心,提高质疑能力 | 第33-35页 |
(二) 发展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 第35-37页 |
(三) 提倡动手做,锻炼操作能力 | 第37页 |
(四) 探究中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 第37-40页 |
(五) 活动中综合,发展泛学科能力 | 第40-42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 | 第42-56页 |
(一)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 第42-43页 |
(二)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 | 第43-44页 |
(三) 爱国主义教育 | 第44-46页 |
(四) STS教育 | 第46-49页 |
(五) 审美教育 | 第49-52页 |
(六) 生命教育 | 第52-56页 |
第三部分 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 | 第56-62页 |
一、内容呈现方面 | 第56-60页 |
(一) 标题新颖化 | 第56-57页 |
(二) 方式多样化 | 第57-58页 |
(三) 语言亲切化 | 第58-59页 |
(四) 图像立体化 | 第59-60页 |
二、框架设计方面 | 第60-62页 |
(一) 系统化 | 第60-61页 |
(二) 多学科化 | 第61-62页 |
第四部分 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 | 第62-67页 |
一、纸笔方式 | 第62-65页 |
(一) 趣味性 | 第62-63页 |
(二) 综合性 | 第63-64页 |
(三) 实用性 | 第64页 |
(四) 开放性 | 第64-65页 |
二、其他方式 | 第65-66页 |
(一) 过程性 | 第65页 |
(二) 主体性 | 第65-66页 |
(三) 实践性 | 第66页 |
三、奖惩方式 | 第66-67页 |
第五部分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科普素养培养 | 第67-69页 |
一、树立科普意识 | 第67页 |
二、具备广博知识 | 第67-68页 |
三、加强文学修养 | 第68页 |
四、深挖课程资源 | 第68-69页 |
五、丰富实践活动 | 第69页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一、结论 | 第69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注释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一 | 第77-79页 |
附录二 | 第79-80页 |
附录三 | 第80-83页 |
附录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