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频合成振动压实机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 §1.1 国内外压路机的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压路机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 ·国内压路机发展现状 | 第12页 |
| §1.2 振动压路机动态特性研究 | 第12-15页 |
| ·国外振动压路机动态特性研究简介 | 第12-13页 |
| ·国内振动压路机动态特性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3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5-17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样机设计与试验研究 | 第18-37页 |
| §2.1 多频合成振动压实技术 | 第18-25页 |
| ·频率合成分析 | 第18-21页 |
| ·名义振幅合成分析的探讨 | 第21-24页 |
| ·小结 | 第24页 |
| ·双频振动压实的特点 | 第24-25页 |
| §2.2 样机设计 | 第25-32页 |
| ·设计要求和原始数据 | 第25-26页 |
| ·样机设计方案 | 第26页 |
| ·样机结构参数设计 | 第26-28页 |
| ·主结构参数确定 | 第26-27页 |
| ·减振系统总刚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 ·振动压路机结构设计 | 第28-32页 |
| §2.3 样机试验 | 第32-37页 |
| ·试验背景介绍 | 第32页 |
|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32-34页 |
| ·样机试验和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压路机—土壤”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50页 |
| §3-1 振动压路机数学模型仿真研究的意义 | 第37-38页 |
| §3-2 经典动力学模型介绍 | 第38-42页 |
| §3-3 “压路机—土壤”振动系统的描述和简化 | 第42-44页 |
| ·土体的描述与简化 | 第42-43页 |
| ·振动压路机的描述与简化 | 第43-44页 |
| §3-4 “压路机—土壤”振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 ·“压路机-土壤”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44-45页 |
| ·“压路机-土壤”系统动力学方程及求解 | 第45-50页 |
| 第四章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0-63页 |
| §4-1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 第50-55页 |
| ·上、下车质量和减振器刚度、阻尼的确定 | 第50页 |
| ·土体参数的确定 | 第50-55页 |
|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1页 |
| ·土体模拟参数初确定 | 第51-55页 |
| §4-2 动力学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55-58页 |
| ·仿真软件介绍 | 第55-56页 |
| ·动力学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56-58页 |
| §4-3 土壤刚度和阻尼的动态识别 | 第58-63页 |
| 4-4-1 土壤刚度和阻尼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58-60页 |
| 4-4-2 识别土壤刚度和阻尼的方法 | 第60页 |
| 4-4-3 土壤刚度和阻尼的识别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压路机—土壤”系统动态响应及参数优化 | 第63-78页 |
| §5-1 振动压路机的动态响应 | 第63-73页 |
| ·激振频率对上、下车位移和加速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激振频率对激振力、压实力和压实效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模型各参数对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66-73页 |
| §5-2 双频振动压路机工作参数的仿真优化 | 第73-78页 |
| ·激振频率的优化 | 第74-75页 |
| ·高频激振频率和低频激振频率比值λ的优化 | 第75-76页 |
| ·名义振幅的优化 | 第76-77页 |
| ·名义振幅比δ的优化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就读硕士学位时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