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 第15-32页 |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 ·资源要素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 第28-3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框架 | 第33-3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35-36页 | 
| ·系统思想与系统方法 | 第35页 | 
|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35-36页 | 
|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 第36页 |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回顾与评析 | 第37-54页 | 
| ·西方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 第37-48页 | 
|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 ·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理论 | 第38-40页 |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第40-41页 | 
| ·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41-42页 | 
|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 第42-44页 | 
| ·梯度推移理论 | 第44页 | 
| ·倒“U”型理论 | 第44-46页 | 
| ·新古典主义的趋同假说 | 第46-48页 | 
| ·我国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 第48-51页 | 
| ·反梯度推移理论 | 第49-50页 |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50-51页 | 
| ·现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评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资源流动客观基础及必然性分析 | 第54-63页 | 
| ·区域差异 | 第54-57页 | 
| ·区域差异的形成 | 第55-56页 | 
| ·区域差异的效应 | 第56-57页 | 
| ·梯度推移 | 第57-61页 | 
| ·梯度推移的理论来源: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57-59页 | 
| ·梯度推移与资源流动 | 第59-60页 | 
| ·对梯度推移的再认识 | 第60-61页 | 
| ·资源流动的必然性分析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资源流动规律与机制探析 | 第63-71页 | 
| ·资源流动的一般规律 | 第63-66页 | 
| ·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流动的一般规律 | 第64-65页 | 
| ·资源流动的靶向性 | 第65-66页 | 
| ·资源流动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66-69页 | 
| ·模型的理论来源 | 第66-67页 | 
| ·资源流动的动力机制模型 | 第67-69页 | 
| ·资源流动方向的转移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资源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71-88页 | 
| ·区域经济的靶心效应 | 第71-74页 | 
| ·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 | 第72-73页 | 
| ·资源流动的附加效应 | 第73-74页 | 
| ·资源流动与产业发展 | 第74-78页 | 
| ·资源流入与主导产业的培育 | 第75-76页 | 
| ·培育围绕主导产业的集群 | 第76-77页 | 
|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77-78页 | 
| ·资源流动与区域创新体系 | 第78-83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 第79-81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81-82页 | 
|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82-83页 | 
| ·资源流动与区域持续竞争优势 | 第83-86页 | 
| ·资源流动的动态过程 | 第84-85页 | 
| ·区域持续竞争优势模型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临沂及周边区域的差异分析 | 第88-105页 | 
| ·区域差异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8-90页 | 
| ·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 第88-89页 | 
| ·指标体系与数据选取 | 第89-90页 | 
| ·临沂市各区县差异的实证分析及梯度划分 | 第90-97页 | 
| ·用灰色系统理论确定关联度 | 第90-92页 | 
| ·用模糊数学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 第92-93页 | 
| ·由判断矩阵计算指标之权重 | 第93页 | 
| ·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93-95页 | 
| ·临沂市各区县梯度划分 | 第95-97页 | 
| ·山东省各地市差异的实证分析及梯度划分 | 第97-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七章 临沂市资源流动状况分析 | 第105-123页 | 
| ·临沂市资源流入动力分析 | 第105-117页 | 
| ·区位条件 | 第105-106页 | 
| ·资源票赋 | 第106-107页 | 
| ·基础设施 | 第107-110页 | 
| ·产业结构 | 第110-113页 | 
| ·政府政策 | 第113-114页 | 
| ·社会环境 | 第114-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7页 | 
| ·临沂市资源流入现状分析 | 第117-121页 | 
| ·临沂市流通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模式分析 | 第117-119页 | 
| ·临沂市招商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模式分析 | 第119-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八章 临沂市产业发展与创新系统分析 | 第123-139页 | 
| ·临沂市各产业发展分析 | 第123-130页 | 
| ·临沂市GDP总量与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 第123-125页 | 
| ·临沂市第二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125-128页 | 
| ·临沂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 第128-129页 | 
| ·临沂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129-130页 | 
| ·临沂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130-133页 | 
| ·物流及现代物流业 | 第131页 | 
| ·现代物流业作为临沂市主导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 第131-133页 | 
| ·临沂市产业集群的培育 | 第133-134页 | 
| ·临沂市创新系统的构建 | 第134-138页 | 
| ·临沂市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第135-137页 | 
| ·临沂市创新系统的构建要点 | 第137-1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 第九章 临沂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 第139-145页 | 
| ·总体战略思路 | 第139-140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系统规划 | 第140-143页 | 
| ·积极吸引资源流入 | 第140-142页 | 
| ·构建区域产业发展体系 | 第142-143页 | 
| ·打造区域持续竞争力 | 第143页 | 
| ·有关政策建议 | 第143-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