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引论 | 第14-28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1-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本文的新颖之处 | 第24-28页 |
第2章 关于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 第28-58页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28-35页 |
·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28-29页 |
·内生增长理论 | 第29-34页 |
·新兴古典增长理论 | 第34-35页 |
·货币与经济增长:现代的观点 | 第35-43页 |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 第35-36页 |
·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 | 第36-42页 |
·Keynes-Wicksell模型 | 第42-43页 |
·货币理论在内生增长框架下的新发展 | 第43-58页 |
·内生增长的货币模型 | 第43-50页 |
·铸币税与政府经济行为 | 第50-51页 |
·共识与歧见 | 第51-53页 |
·对前沿问题的思考 | 第53-58页 |
第3章 内生增长的货币模型 | 第58-100页 |
·阿罗-罗默模型与宇泽-卢卡斯模型的内生增长机制比较 | 第58-68页 |
·阿罗-罗默模型 | 第58-61页 |
·宇泽-卢卡斯模型 | 第61-65页 |
·两类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 第65-68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68-91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模型设定 | 第69-71页 |
·动态 | 第71-90页 |
·货币影响增长的机制 | 第90-91页 |
·模型的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 第91-93页 |
附录 3-A 分散经济中家庭最优化行为的推导 | 第93-94页 |
附录 3-B 分散经济中平衡增长解的推导 | 第94-95页 |
附录 3-C 分散经济中平衡路径惟一性的证明 | 第95页 |
附录 3-D 统制经济中家庭最优化行为的推导 | 第95-97页 |
附录 3-E 统制经济中平衡增长解的推导 | 第97-100页 |
第4章 货币与增长的经验证据 | 第100-111页 |
·经验研究方法的演进 | 第100-102页 |
·代表性文献及其结论 | 第102-108页 |
·通货膨胀的长期增长效应 | 第102-105页 |
·通货膨胀的阈值效应 | 第105-108页 |
·基本结论及新的命题 | 第108-111页 |
第5章 东亚经济增长的货币效应:基于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的比较分析 | 第111-148页 |
·引言 | 第111-112页 |
·变量定义与简单分析 | 第112-124页 |
·变量定义与解释 | 第112-118页 |
·数据来源说明 | 第118-121页 |
·描述统计分析 | 第121页 |
·对数据的初步观察 | 第121-124页 |
·VAR模型及 Granger检验 | 第124-130页 |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面板数据分析 | 第130-134页 |
·经济增长的多元回归 | 第134-145页 |
·模型的设定 | 第134-135页 |
·时间序列估计 | 第135-140页 |
·面板数据估计 | 第140-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8页 |
第6章 对东亚货币效应差异的若干解释 | 第148-186页 |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协调 | 第149-162页 |
·“东亚模式” | 第149-151页 |
·东亚要素察赋优势的转换 | 第151-158页 |
·货币政策的长期动态调整 | 第158-162页 |
·东亚金融模式比较: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 第162-171页 |
·交易成本与金融模式选择 | 第162-164页 |
·东亚金融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164-168页 |
·不同模式下的货币传导和经济增长 | 第168-171页 |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 第171-183页 |
·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的内生化 | 第172-180页 |
·货币内生化过程中货币当局的作为 | 第180-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183-186页 |
第7章 理论启示、政策借鉴与研究局限 | 第186-193页 |
·货币效应的增长路径依赖 | 第186-187页 |
·中国大陆的货币政策取向 | 第187-191页 |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思路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11页 |
后记 | 第211-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