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的汽车平顺性仿真试验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汽车平顺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路面特性的研究 | 第15-17页 |
·试验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7-19页 |
·汽车平顺性的改进研究 | 第19-22页 |
·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第22-24页 |
·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试验中的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基于虚拟现实的汽车仿真试验系统设计 | 第33-50页 |
·引言 | 第33页 |
·汽车的虚拟试验方法 | 第33-38页 |
·汽车试验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33-35页 |
·汽车的虚拟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虚拟试验系统设计基础 | 第38-43页 |
·相似理论 | 第38-39页 |
·先进的软件设计思想和技术的应用 | 第39-43页 |
·汽车虚拟试验系统设计 | 第43-48页 |
·汽车虚拟试验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43-45页 |
·汽车虚拟试验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随机路面模型研究 | 第50-72页 |
·引言 | 第50页 |
·路面不平度的频域模型 | 第50-53页 |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 | 第51-52页 |
·路面对四轮汽车的输入谱 | 第52-53页 |
·路面不平度的时域模型 | 第53-60页 |
·时域路面模型概述 | 第53-56页 |
·基于ARMA模型随机路面模拟 | 第56-60页 |
·非平稳随机路面研究 | 第60-64页 |
·非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 | 第60-62页 |
·非平稳随机路面模拟 | 第62-64页 |
·非平稳随机路面的小波分析 | 第64-71页 |
·小波分析理论 | 第65-67页 |
·非平稳随机路面的小波分析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汽车平顺性建模分析与研究 | 第72-92页 |
·引言 | 第72页 |
·汽车平顺性评价指标 | 第72-77页 |
·汽车振动形式 | 第72-73页 |
·汽车振源分析 | 第73-74页 |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 第74-75页 |
·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75-77页 |
·汽车平顺性建模 | 第77-88页 |
·九自由度整车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7-79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9-84页 |
·动力传动系统模型构建 | 第84-87页 |
·激励谱矩阵 | 第87页 |
·振动响应 | 第87-88页 |
·某汽车的仿真分析 | 第88-91页 |
·九自由度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8-89页 |
·仿真分析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汽车平顺性仿真试验的虚拟样机技术研究 | 第92-110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ADAMS软件及其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93-98页 |
·ADAMS软件模块 | 第93-94页 |
·ADAMS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94-97页 |
·虚拟样机建模仿真的基本过程 | 第97-98页 |
·整车参数化多体模型建立和平顺性分析 | 第98-108页 |
·建立参数化多体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99-100页 |
·路面激励下整车虚拟样机模型构建和平顺性分析 | 第100-106页 |
·路面和发动机联合激励下的整车模型和平顺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基于虚拟现实的汽车平顺性仿真试验系统开发 | 第110-128页 |
·引言 | 第110页 |
·虚拟环境开发平台WTK | 第110-114页 |
·WTK概述 | 第110-111页 |
·WTK的仿真流程 | 第111-112页 |
·WTK层次化虚拟场景结构 | 第112-113页 |
·汽车平顺性虚拟试验系统对象类设计 | 第113-114页 |
·汽车平顺性虚拟试验环境建模和交互 | 第114-121页 |
·虚拟场景的构建 | 第114-118页 |
·汽车平顺性虚拟试验的双目立体视觉实现 | 第118-120页 |
·虚拟试验场景的交互和漫游 | 第120-121页 |
·面向视景仿真的桌面VR系统开发 | 第121-126页 |
·系统层次结构 | 第121-122页 |
·系统基本配置 | 第122-123页 |
·系统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 | 第123-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全文总结 | 第128-130页 |
·工作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