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 第一章 根际重金属的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第11-20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根际重金属的化学行为 | 第11-14页 |
| ·酸碱反应 | 第11-12页 |
| ·氧化-还原反应 | 第12页 |
| ·络合反应 | 第12-13页 |
| ·生化反应 | 第13页 |
| ·吸附与解吸 | 第13页 |
| ·形态转化 | 第13-14页 |
| ·影响根际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 第14-19页 |
| ·pH的影响 | 第14-15页 |
| ·Eh的影响 | 第15页 |
| ·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15-17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17页 |
| ·微生物的影响 | 第17-19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超积累植物中与重金属吸收有关的根际过程 | 第20-25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根际过程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根际pH的变化 | 第21页 |
| ·根际Eh的变化 | 第21页 |
| ·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 第21-22页 |
| ·根系的生长特性 | 第22-23页 |
| ·特殊的微生物区系 | 第23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5-70页 |
| 第三章 铅锌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 第25-34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矿区概况 | 第26页 |
| ·取样及样品处理 | 第26页 |
| ·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矿区主要植物体内重金属的积累 | 第27-28页 |
| ·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28-29页 |
| ·矿区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29-31页 |
| ·矿区土壤酶活性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物理化学特性 | 第34-45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盆栽试验 | 第35-36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不同污染土壤中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地上部生物量、重金属积累量 | 第37-38页 |
| ·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中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根际pH值的变化 | 第38-39页 |
| ·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根际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质的变化 | 第39-41页 |
| ·种植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后根际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变化 | 第41-43页 |
| ·氯化钙提取态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 ·DTPA提取态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 ·东南景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DTPA提取态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东南景天根际酶活性研究 | 第45-52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 ·盆栽试验 | 第46页 |
| ·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 ·种植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后土壤脲酶活性变化 | 第47页 |
| ·种植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后土壤脱氢酶活性变化 | 第47-48页 |
| ·种植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48-49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生态特征 | 第52-66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 ·野外调查和盆栽试验 | 第53-54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4-55页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 | 第54页 |
| ·土壤微生物菌落平板计数 | 第54页 |
| ·土壤基础呼吸 | 第54-55页 |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 | 第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 | 第55-57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 | 第57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商(qCO_2)的变化 | 第57-58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分析 | 第58-64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的变化(AWCD) | 第58-61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的的主成分分析 | 第61-63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第七章 总结、讨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 ·铅锌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66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物理化学特性 | 第66-67页 |
| ·东南景天根际酶活性研究 | 第67-68页 |
| ·东南景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生态特征 | 第68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 英文摘要 | 第70-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