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冠脉支架再狭窄的定义 | 第11页 |
| ·临床再狭窄发生的机制 | 第11页 |
| ·再狭窄发生的时间过程 | 第11-12页 |
| ·血管造影狭窄与组织学狭窄的认识 | 第12页 |
| ·支架内再狭窄的机理研究 | 第12-14页 |
| ·支架内再狭窄的分子学基础 | 第12-13页 |
| ·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学过程 | 第13页 |
| ·炎症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互关系 | 第13-14页 |
| ·抑制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 | 第14-17页 |
| ·支架植入术与再狭窄的关系 | 第14页 |
| ·血管支架类型与再狭窄的关系 | 第14-16页 |
| ·血管体外培养在血管内膜增生中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2章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第19-22页 |
| ·前言 | 第19页 |
|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签定 | 第19-2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 ·组织形态学分析 | 第20-22页 |
| 第3章 血管体外应力培养装置的建立 | 第22-36页 |
| ·前言 | 第2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9页 |
| ·主要材料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3页 |
| ·血管体外应力培养系统的建立方法 | 第23-26页 |
| ·系统稳定性测试 | 第26页 |
| ·血管培养 | 第26-27页 |
| ·控制污染 | 第27-28页 |
| ·血管活性检测 | 第28-29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29页 |
| ·结果 | 第29-36页 |
| ·系统参数的确立 | 第29-30页 |
| ·血管活性 | 第30-32页 |
| ·血管形态学观察 | 第32-36页 |
| 第4章 血管支架植入体外研究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36-63页 |
| ·前言 | 第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6-44页 |
| ·试剂和设备 | 第36-37页 |
| ·血管形态学观察 | 第37-39页 |
| ·a-肌动蛋白(a-actin)检测 | 第39-41页 |
| ·细胞增殖特异性抗原(PCNA)检测 | 第41页 |
| ·NO检测 | 第41-43页 |
| ·IL-6检测 | 第43页 |
| ·IL-8检测 | 第43-44页 |
| ·结果 | 第44-47页 |
| ·支架植入后血管形态学的变化 | 第44页 |
| ·细胞因子释放与支架植入的统计学分析 | 第44-47页 |
| ·血管支架植入后对体外培养血管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 第47-56页 |
| ·体外应力培养下支架植入后血管的形态学变化 | 第47-48页 |
| ·体外应力培养下支架植入后血管PCNA表达情况 | 第48-49页 |
| ·体外应力培养下支架植入后血管a-actin的含量变化 | 第49-50页 |
| ·体外应力培养下支架植入后血管NO释放情况 | 第50-52页 |
| ·体外应力培养下支架植入后血管IL-6释放情况 | 第52-54页 |
| ·体外应力培养下支架植入后血管IL-8释放情况 | 第54-56页 |
| ·讨论 | 第56-63页 |
|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 ·血管体外应力培养装置的建立 | 第56-58页 |
| ·血管支架植入体外研究方法的建立 | 第58-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课题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