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背景 | 第9-11页 |
·河北钢铁工业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资源与环境对中国钢铁工业的约束 | 第12-13页 |
·资源与环境对河北钢铁工业的约束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家宏观政策的现实要求 | 第15页 |
·钢铁产业政策的宏观约束 | 第15-16页 |
·外部形势和条件的需要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7-19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重要词汇解释 | 第19-21页 |
第2章 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发展模式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 第21-22页 |
·传统发展观的含义 | 第21页 |
·传统发展模式的后果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演进 | 第22-23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 第22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22-23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3页 |
·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23-24页 |
·在资源供给的假定上 | 第23-24页 |
·在生产函数的设定上 | 第24页 |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对资源与环境的认识 | 第24-26页 |
·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 | 第24页 |
·新古典增长理论阶段 | 第24-25页 |
·新增长理论阶段 | 第25-26页 |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资源与环境的典型观点 | 第26-28页 |
·生态效益型发展观 | 第26页 |
·现代经济发展的“三重转变”观 | 第26页 |
·绿色发展观 | 第26-27页 |
·自然资本存量稳定观 | 第27页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权衡观 | 第27-28页 |
·关于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 第28-31页 |
·资源与环境的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分析 | 第29-30页 |
·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分析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河北钢铁工业基本特性分析 | 第32-37页 |
·钢铁的基本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钢铁材料的用途广泛 | 第32页 |
·钢铁材料的性价比优势明显 | 第32页 |
·钢铁生产的优势 | 第32-33页 |
·钢铁工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资本及技术密集、规模大、应变能力差 | 第33页 |
·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高 | 第33-34页 |
·产业关联度高 | 第34页 |
·河北钢铁工业发展的基本特性 | 第34-37页 |
·历史悠久、门类齐全 | 第34页 |
·河北钢铁工业产能产量全国首位 | 第34-35页 |
·各类钢铁生产系统完备 | 第35页 |
·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 第35-36页 |
·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高 | 第36页 |
·民营企业成为河北钢铁新的增长板块 | 第36-37页 |
第4章 河北钢铁工业模式发展历程分析 | 第37-45页 |
·中国优先发展钢铁工业道路的选择 | 第37页 |
·河北钢铁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37-43页 |
·体系确立阶段(1949-1978) | 第37-39页 |
·行业反复调整阶段(1979-2000) | 第39-41页 |
·新发展阶段(2001-2005)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河北钢铁工业“黑色”模式分析 | 第45-63页 |
·矿产资源需求大户、消耗大户 | 第45-49页 |
·铁矿石资源供给约束趋紧 | 第45-47页 |
·进口途径约束趋紧 | 第47-48页 |
·铁矿石运力资源约束趋紧 | 第48-49页 |
·能源需求大户、能源消耗大户 | 第49-53页 |
·能源消耗高 | 第49-51页 |
·电力资源供应趋紧 | 第51-52页 |
·焦炭资源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 | 第52-53页 |
·污染排放大户、环境破坏大户 | 第53-57页 |
·钢铁工业污染成为工业污染“重头戏” | 第53-54页 |
·钢铁工业成为区域“黑色”源头 | 第54-57页 |
·水资源消耗大户、水污染大户 | 第57-62页 |
·水资源与地区工业发展的关系 | 第57-58页 |
·水资源存量不足 | 第58页 |
·省域内水资源状况恶化 | 第58-60页 |
·区域水资源严重受损 | 第60-61页 |
·区域成本代价巨大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河北钢铁工业“黑色”发展模式的深层分析 | 第63-71页 |
·全省投资结构积“重”难返 | 第63-64页 |
·“重重、轻轻”的工业结构 | 第64-66页 |
·产业集中度偏低 | 第66-68页 |
·结构低度化、增长低质化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7章 河北钢铁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71-76页 |
·河北经济的内循环模式 | 第71-72页 |
·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可持续意识相对薄弱 | 第72-73页 |
·生产力整体布局失误,重复建设严重 | 第73页 |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滞后 | 第73-74页 |
·传统GDP 加剧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 | 第74页 |
·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偏差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8章 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先进发展模式 | 第76-83页 |
·杭州钢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76-79页 |
·完善组织运行体系 | 第76页 |
·完善技术装备体系 | 第76-77页 |
·完善清洁生产体系 | 第77页 |
·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 第77-78页 |
·完善二次能源综合利用体系 | 第78页 |
·完善绿色环保产业体系 | 第78-79页 |
·韩国浦项制铁的绿色模式 | 第79-83页 |
·浦钢基本情况 | 第79页 |
·浦钢的BNH 模式 | 第79-80页 |
·浦钢的环境绩效管理 | 第80-83页 |
第9章 “绿色”钢铁发展模式的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 第83-9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 | 第83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83-86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83-85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85页 |
·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 第85-86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模式的迫切要求 | 第86-88页 |
·实行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河北钢铁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86页 |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对河北钢铁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 第86-87页 |
·推进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河北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方式的转变 | 第87-88页 |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重构河北钢铁工业的政策建议 | 第88-91页 |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 第88页 |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 第88-89页 |
·降低能源消耗程度 | 第89页 |
·加快推广先进技术 | 第89页 |
·加强行业调控引导 | 第89-91页 |
第10章 总结 | 第91-96页 |
·主要结论 | 第91-94页 |
·创新之处 | 第94-95页 |
·不足之处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1页 |